第二章 潛在危機 楊玉環專寵(第2/2頁)

壽王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十天前,玄宗已經為他另選王妃,不用再擔心與武惠妃、寧王和楊玉環的瓜葛,只需要一心一意做皇帝陛下的孝順兒子就行了。

如此結局,似乎倒也皆大歡喜。

出人意料的是,楊玉環成為貴妃以後,反倒跟李隆基鬧起別扭來,以至於兩次被逐出皇宮,一次在天寶五載(746)七月,還有一次在天寶九載(750)二月。兩次出宮,雖然都以戲劇性的轉折收場,傳遞出的信息卻耐人尋味。

楊玉環不是武則天,鬧別扭肯定與政治無關,原因多半應該是爭風吃醋。當然,也有人說是她移情別戀,對象則是寧王李憲。唐人張祜的詩就說:日映宮城霧半開,太真簾下畏人猜。黃翻綽指向西樹,不信寧哥回馬來。[27]

這恐怕是藝術想象。因為寧王早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十一月就已去世,豈能在四年半以後鬧出風波?至於說玄宗與寧王在天寶九載(750)二月開音樂會,貴妃趁機偷吹寧王玉笛,惹得玄宗大怒,當然也更不靠譜。[28]

此圖舊傳為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絹本設色,重彩。用筆樸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描繪了幾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在春夏之交賞花遊園的情景,展示了仕女們在庭園中的閑適生活。

比較靠譜的是玄宗風流成性,在天寶五載(746)派出所謂“花鳥使”到民間搜訪美女;後來又拈花惹草,在天寶九載(750)與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不清不楚。楊玉環無法接受,與唐玄宗發生沖突,而且出言不遜,於是被遣送到哥哥府中。[29]

結果是兩個人都受不了。第一次,楊貴妃剛出宮,唐玄宗就茶飯不思,亂發脾氣,直到善於揣摩上意的高力士將貴妃接回宮中才恢復正常。第二次則是楊玉環痛不欲生。她割下一縷青絲對使者說:臣妾的榮華都是聖上所賜,唯有身體受之父母。永別之日,願以此酬謝陛下恩寵。

唐玄宗看見楊貴妃的頭發,大驚失色,急忙派高力士將她召回。如此這般過家家似的鬧過兩回以後,皇帝似乎不再花心,貴妃也似乎不再任性。他們甚至在天寶十載(751)七夕節立下海誓山盟。正所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30]

結果是什麽呢?

從此君王不早朝。

這裏說的,當然不是元旦和冬至的大朝會,也不是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而是每天或隔日一次的禦前會議,也就是常朝。這其實是件苦差事,因為天不亮就要起床,而且弄不好一開就是好幾個小時,皇帝和官員都很辛苦。[31]

所以,玄宗不再早朝,倒是讓不少人松一口氣。李林甫更是暗自慶幸,他正希望陛下泡在溫柔鄉裏,專注於修身養性和卿卿我我,陶醉於《霓裳羽衣曲》呢!要知道,那樂曲是玄宗糅合印度和中原音樂創作,又由楊貴妃改編為舞蹈,並由陛下本人親任鼓手,堪稱帝國“第一樂舞”的。[32]

可惜,李隆基這位音樂家皇帝並不知道,當他心愛的女人梳著玉環髻,穿著尖頭小皮靴翩然起舞時,金玉其外的帝國已是岌岌可危。他當然也不會想到,後來害得楊玉環死於非命的,正是貴妃娘娘的幹兒子安祿山。

[22]關於李隆基與楊玉環第一次幽會的時間,請參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考證。

[23]見兩《唐書》之《楊貴妃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天寶三載十二月條。

[24]唐玄宗的《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見《唐大詔令集》卷四十,《全唐文》卷三十五。

[25]見《新唐書·玄宗貴妃楊氏傳》,並請參看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

[26]見李白《清平調》。關於這三首詩的故事,見樂史《楊太真外傳》,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太平廣記》等。李白寫作此詩的時間,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考證。

[27]見《全唐詩》卷五百一十一張祜《寧哥來》。

[28]此說見樂史《楊太真外傳》。

[29]此處據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考證。

[30]關於楊貴妃的兩次出宮,見兩《唐書》之楊貴妃傳及《資治通鑒》有關條目。海誓山盟之事與時,見白居易《長恨歌》及陳鴻《長恨歌傳》。

[31]見杜佑《通典》,王溥《唐會要》。

[32]關於《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詳見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