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亂始末 漁陽鼙鼓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的華清宮,跟往年並沒有太多不同。皇帝照例在十月份就來到驪山,跟他心愛的女人鴛鴦戲水。七十一歲的他對帝國的政務越來越沒興趣,反應也越來越遲鈍,以至於安祿山起兵的情報傳來時,他竟然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滿不在乎地放在一邊,然後笑呵呵地對楊玉環說:愛妃呀,又有人告你那個祿兒謀反了。[1]

貴妃娘娘大約也只是嫣然一笑。他們都沒想到,那漁陽敲響的鼙鼓(鼙讀如皮)竟會“驚破《霓裳羽衣曲》”。[2]

鼙鼓就是軍中的小鼓,漁陽則是現在的天津薊縣(薊讀如紀),因縣城在漁山之南而得名。玄宗一直認為,安祿山駐軍此地,是為了替他看守帝國的北大門,對付那些不安分的契丹和奚族,哪想到這家夥竟會調轉槍頭呢?

實際上,安祿山早就利用“雙料胡人”的身份,集結起自己的武裝力量。核心當然是他的本族粟特。粟特跟當時的阿拉伯人一樣,也是遊牧商貿民族,只不過信仰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他們長期在大唐帝國各地經商,積累起來的財富則源源不斷地流向柳城大本營,也流向安祿山的庫房。

這並不奇怪。我們知道,安祿山的本名軋犖山在粟特語中就是光明,也是瑣羅亞斯德教崇拜的光明之神。把神賜的財富獻給神之子,靠商貿將散居的粟特人凝聚起來,都不是什麽特別困難的事情,甚至順理成章。[3]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安祿山長袖善舞。

財大氣粗的安祿山甚至擁有一支八千人的敢死隊,由契丹和奚族的戰士組成,號稱“曳落河”,意為壯士。至於他的親兵部隊,則全部是英勇善戰以一當十的家奴。[4]

這些情況,唐玄宗和楊國忠都一無所知。要知道,就在安祿山回到範陽一個月後,他還上奏朝廷,聲稱俘虜了奚王李日越。他的敢死隊,怎麽會是契丹和奚族人?[5]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被安祿山騙了。

沒錯,契丹和奚族曾經是帝國的邊患,但他們早就不再與大唐為敵,只想安安生生在自己的地盤上過日子。安祿山卻不肯消停。作為被唐玄宗信任、楊國忠猜忌的邊將,他必須制造危機四伏的假象,也必須創造克敵制勝的戰功。

結果是什麽呢?是一起又一起的謀殺案。那些對安祿山充滿信任的契丹和奚族部落酋長,毫無防範地被這家夥以請客吃飯為名誘殺,其部下則被安祿山收為養子。這些勇敢而單純的人被告知,安祿山這樣做,完全是奉朝廷之命不得已而為之,所有的賬都應該向大唐清算。[6]

呵呵,軍功就這樣建立,仇恨就這樣制造,對手就這樣消滅,力量就這樣壯大。安祿山一箭四雕。

據許道勛、趙克堯著《唐玄宗傳》第472頁圖所繪。

因此,當這個經紀商出身的節度使,決定以此為資本做一筆大買賣時,他很輕易地就組建起以通古斯系少數民族為主的多民族混編部隊,號稱二十萬(實際十五萬),以“剿滅國賊楊國忠”為名在華北地區舉起叛旗。

這一天,是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九日。[7]

叛亂是精心策劃的。因為安祿山在範陽(今北京)誓師的第二天,北京(今山西太原)副留守就成了叛軍的俘虜。可見這夥人是在按計劃展開行動,包括讓朝廷誤以為他們要沿著當年李淵的路線,從太原直取關中。

唐玄宗卻要到七天以後才相信這一事實,楊國忠更是為自己的判斷被證實而揚揚得意。他對皇帝說:叛亂的只有安祿山一個人,其他人不會響應。過不了幾天,這家夥的腦袋就會被送到行宮,兵不血刃而叛亂可平。

群臣面面相覷,玄宗卻很以為然。[8]

不能說楊國忠全無道理,因為武則天時代徐敬業謀反的結果就是如此。然而這一次的情況卻如下表所示,帝國的政府軍根本抵擋不住安祿山的淩厲攻勢。從範陽起兵,到洛陽淪陷,竟然只有短短三十四天。難怪安祿山會好奇:楊國忠的腦袋為什麽遲遲還沒有送來?[9]

◎天寶十四載有關事件時間表

事件
十一月 九日 安祿山反於範陽
十日 北京副留守被叛軍俘虜
十一日 消息傳到華清宮,玄宗不信
十五日 楊國忠宣稱兵不血刃即可平叛
十六日 封常清向玄宗誇下海口
十九日 叛軍攻陷博陵
二十一日 玄宗回到長安,殺安祿山之子安慶宗
二十二日 任命皇六子榮王李琬(讀如碗)為元帥、名將 高仙芝為副元帥,招募新兵討賊
十二月 一日 高仙芝率軍出征
二日 叛軍自靈昌渡過黃河
五日 陳留失守
七日 玄宗揚言禦駕親征
八日 滎陽失守
十二日 洛陽淪陷
稍後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
十六日 玄宗重提禦駕親征,留太子監國,被阻
十八日 封常清、高仙芝被殺
次年正月 初一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