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向沉淪 胡人添堵(第2/2頁)

新疆柏孜克裏克石窟壁畫中的回鶻人形象。

對此,德宗耿耿於懷。

然而在宰相李泌的勸說下,德宗也還是同意對回紇采取友好政策,甚至和親。這又是為什麽呢?

因為吐蕃。

吐蕃和回紇的故事,都已在《隋唐定局》中講過。因此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唐蕃關系並非總在蜜月期。事實上早在高宗時,吐蕃就讓大唐的西域不得安寧,安史之亂後更是將河西和隴右(今甘肅、青海和新疆的部分)收入囊中,就連長安也變成了他們可以隨便來逛逛的免費商城。

已經無法準確統計吐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但大唐失去了自己的牧場則毋庸置疑。於是,帝國不得不仰仗回紇的馬匹和騎兵,盡管回紇既壟斷經營又欺行霸市,大唐之所得遠遠低於之所付,欠下的債務則似乎總也還不清。[42]

但是沒有辦法。兩害相權取其輕,朝廷只能采納郭子儀的建議,聯合回紇,對抗吐蕃。對此,回紇態度積極,改名回鶻(鶻讀如胡)以後也如此。因為他們跟吐蕃一樣,都對天山之南那條翻過蔥嶺便可來到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布哈拉(Bukhara),最後抵達波斯和羅馬的商道感興趣。[43]

沒錯,這裏說的是絲綢之路。

看看地圖就知道,回紇和吐蕃可謂一路相隔,一個在絲綢之路北,一個在南。但顯然,南方的吐蕃更強勢,也更具進攻性。他們在控制了帕米爾高原的勃律國之後,又對塔裏木盆地發起進攻,迫使大唐一度放棄安西四鎮。這當然是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安西都護府和龜茲、於闐、疏勒、焉耆四鎮的設立,原本是大唐用來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44]

回紇也不會高興。他們通過與粟特商人的合作,早就在橫穿歐亞的長途販運中獲利,並不希望別人插上一腳,更不希望斷了財路。因此,回紇很樂意與大唐聯合,不管是充當雇傭軍還是同盟軍。這樣既能對付咄咄逼人的吐蕃,又能大量獲取在國際貿易中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絹帛。[45]

生意人的想法,總是不吃虧的。

大唐卻不能不忍痛割愛。為了對付安祿山,朝廷從西北撤回了常備軍,只留下少量守軍維持秩序。這其實無異於將帝國的西域拱手相讓,聽由吐蕃和回紇擺布,後者當然也十分願意填補空白。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大舉進攻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已經改名為回鶻的回紇則出兵救援,最後以吐蕃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本次戰爭是劃時代的。戰後,原本通過回鶻與中央政府聯系的北庭和安西音信全無,存亡莫知。中華帝國從此喪失了對塔裏木和準噶爾的控制,時間竟長達千年之久。[46]

不過回鶻和吐蕃也好景不長。就在唐文宗感嘆自己受制於家奴的第二年,回鶻汗國滅亡。之後不久,吐蕃王朝也轟然倒塌,大唐則陷入了內戰之中,反倒是作為西突厥支系和族群之一的沙陀,在北庭戰役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五代後唐的實際開國之君李克用,便正是當時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的曾孫。只不過到那時,絲綢之路已是另一番景象。

依然響起的,大約只有駝鈴。

[36]鐵勒仆固部落入唐,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此事及仆固懷恩事跡均見兩《唐書》之仆固懷恩傳。

[37]據兩《唐書》之代宗本紀、仆固懷恩傳及《資治通鑒》,仆固懷恩出兵有兩次,一次在廣德二年(764)十月,一次在永泰元年(765)九月,第二次兵力數十萬。

[38]見兩《唐書》之仆固懷恩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九月條。

[39]以上見《舊唐書·仆固懷恩傳》,參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七月條、八月條、九月條,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0]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1]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二寶應元年十月條。

[42]具體情況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

[43]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4]請參看(美國)白桂思《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45]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易中天中華史”之《隋唐定局》。

[46]以上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五年十二月條,貞元六年五月、六月秋條,並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兩書紀年不同,今從《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