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力挽狂瀾(第3/4頁)

那麽如果這封信寫了,就只有一個推測,就是那是真要打孫權。那麽這封信就不是恐嚇信,是下戰表。這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志得意滿,驕傲得不得了。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是非常驕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這四個字用在他身上很合適,他是一得意了以後他那個尾巴就翹起來當旗杆的,他藏都不藏的。這個時候他覺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沒把孫權二十七歲這個小子放在眼裏,幹脆摟草打兔子,打劉備順便把孫權也幹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寫封信嚇唬嚇唬他,他沒準就投降了。也是說不清楚,因為張昭這些人是準備投降的,如果不是魯肅和周瑜還有諸葛亮他們來頂住,說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難講的事,所以有這個可能。所以結論是,第一,曹操可能寫了這封信,也可能沒寫;第二,如果寫了這封信,那麽應該是下戰表。 * 易中天先生剛才講到,在赤壁之戰前,曹操莫名其妙地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關於這封信,史學界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真有這封信,這對諸葛亮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孫權和曹操直接對立起來,本來事不關己的孫權不得不介入這個戰爭之中。但問題是,這封信是什麽時候到的?它對孫權做出決定有什麽影響?魯肅又會拿著這封信怎樣為孫權算賬呢?

那麽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封信什麽時候送到的呢?應該是諸葛亮和魯肅回到柴桑的時候,這個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這麽認為,只不過他是說魯肅和諸葛亮到了柴桑以後,諸葛亮馬上就見到了孫權,然後孫權就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就召集會議討論是不是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這個時候信送到了,他說“是時”,他用了這兩個字,“是”就是這,這個時候曹操的信正好到了。那麽我們的看法呢,信應該也就是同時到了,但是我不認為孫權收到這封信以後他還不先開會,先找諸葛亮談談,我認為他應該先開會,開內部會議,自己家裏人關起門來先討論討論怎麽辦再說。那麽在這個會上,是一片投降論調,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一個人沒說話,魯肅,會就開不下去了,孫權就起來上廁所,然後魯肅就跟了過去,孫權馬上明白了,魯肅有話要說,而且魯肅的這個話是不能當眾說的,是悄悄話,於是孫權就會過頭來拉住魯肅的手說:子敬,有什麽話要跟我說嗎?魯肅說:是有話說,剛才我聽子布他們,就是張昭他們,都勸將軍投降曹操,這是誤將軍啊,曹操能不能投降,要看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將軍您是不能投降的,為什麽呢?我魯肅投降了曹操,了不起回家鄉去再做個老百姓,我在家鄉做個老百姓我還可以通過地方上的考核推薦再報考公務員啊,我還可以從什麽縣丞、縣令啊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個太守,做個州牧那總是沒有問題吧,我總可以坐著一輛牛車去跟士大夫交往吧;將軍您投降了曹操,到哪兒去呢?很重要的八個字:將軍迎曹,欲安所歸。也就是像你這樣稱霸一方的諸侯,你投降了曹操,有歸宿嗎?

這話說到孫權心眼裏去了,而孫權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才既是他集團的利益,又是他個人的利益。你想想劉琮當年投降曹操,傅巽是怎麽跟他算賬的?傅巽跟他說將軍您想想看,要抵抗曹操靠誰呢,靠劉備,那麽劉備抵擋得住嗎?如果抵擋不住將軍您完蛋,如果劉備抵擋得住曹操他還會做您的部下嗎?劉琮一想,對啊,我還是投降吧。那麽魯肅這樣一算,孫權說對啊,我投降了以後我當什麽呢?於是他拉著魯肅的手說,這是上天把足下賜給我呀。這個話是諸葛亮說不了的,因為立場不一樣嘛,他不是孫權的人,不是他沒有這個水平啊,他不是孫權的人,他不能說,他也說不了。只有魯肅這樣的自己人,而且是幫孫權策劃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樣一個規劃的人,他才能說,他也才說得出,孫權也才聽得進,而且他們之間也才能達成這樣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夠做到一點就通,而且這個話打動了孫權。  * 一提到魯肅,人們就會想到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把魯肅塑造成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不足。其實歷史上的魯肅是一個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設計的東吳版的“隆中對”,就顯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讓孫權極為佩服。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嘆。那麽,魯肅的話為什麽能夠打動孫權呢?易中天先生認為,這才真正是促使孫權聯合劉備對抗曹操的原因,有根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