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難容水火

劉備在永安托孤之前曾精心安排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也就是托孤於諸葛亮,並以尚書令李嚴為副。但劉備去世以後,李嚴不僅沒有起到輔臣的作用,相反還在八年後被廢黜和流放,這究竟是為什麽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難容水火。

易中天先生在以前的節目中曾經講到,劉備為了給關於報仇,發兵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不久病逝於永安。在病逝之前,劉備精心安排了後事,留下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也就是以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幼主劉禪。

從這個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也是蜀漢的重臣。但李嚴在劉備死後,不僅沒能起到輔臣的作用,在八年之後還被廢黜和流放。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蜀漢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幼主劉禪只是名義上的皇帝。那麽,我們就面臨一個尖銳的問題:諸葛亮為什麽要這樣做?他是想獨攬大權、排除異己,還是另有原因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難容水火”。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處理的第一種關系,就是他和劉禪的君臣關系。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系。

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李嚴為什麽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並受遺詔。《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托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托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還有這麽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三國志·李嚴傳》裏面。

這樣的一個托孤結構或者說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孫策托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長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也就是說,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文、周瑜為伍;在劉禪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文,李嚴為武。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說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

那麽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托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說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 李嚴被廢,這應該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一件大事。諸葛亮的副手、蜀漢重臣李嚴,不僅沒能在官場上青雲直上,還落了一個被流放的下場。這可以說是蜀漢政壇的一次政治地震,背後肯定有讓人琢磨的說道。我們要分析幕後的原因,就要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楚,首先我們要知道,李嚴是為什麽被廢的?他又是怎樣被廢的呢?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首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麽和怎麽被廢的。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為了讓我們的觀眾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裏面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那麽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成都,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小怪的樣子說:哎,丞相怎麽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麽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禪,說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顛三倒四,於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三國志·李嚴傳》的說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麽寫的,第二封信怎麽寫的,第三封信怎麽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這樣一來怎麽樣呢?李嚴沒話說了,《李嚴傳》的說法是:“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怎麽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交待,低頭認罪。那麽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