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第5/15頁)

【原文】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直解】順流而下叫做沿。禹定揚州之貢道,起初沿江而下,入於大海,又自海而達於淮泗,由是由灉、泲以達河,而帝都可至矣。蓋禹時江淮未通,故必由海而後可以通淮。不言達河者,因徐州已言浮於淮泗,達於河故也。以上都是經理揚州的事。

【原文】荊及衡陽惟荊州。

【直解】這是定荊州的疆界,荊山,舊志在南郡臨沮縣北,即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衡,是南嶽衡山,舊志在長沙國湘南縣,即今衡州府衡山縣。陽是山南。禹既分了荊州,遂定其境界。北抵荊山,南盡衡山之陽,這地方都屬荊州。即今湖廣,及廣西桂林、平樂、梧州三府,河南信陽州、廣東連州,都是。不言衡山而必言衡陽者,見荊州之南境,不但至於衡山,而且包乎山之南也。

【原文】江、漢朝宗於海。

【直解】江、漢是二水名。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朝宗。江、漢二水都發源於梁州,至荊州合流,其勢愈大。禹既因其勢而導之,由是二水順流東下,望海而趨,無復停滯,就似諸侯往京師朝見的一般。荊州去海尚遠,而邃言明朝宗於海者,以禹功既施,知其勢所必至也。

【原文】九江孔殷。

【直解】九江,是沅、漸、元、辰、敘、酉、濃、資、湘九水聚會的去處,即洞庭湖,在今湖廣嶽州府巴陵縣地方。孔,是甚。殷,是正。九江,乃江水之所經也。江漢既治,於是九江之水,各順其流,而合於洞庭,水道甚得其正,而無橫決之患矣。

【原文】沱、潛既道。

【直解】沱、潛是二水名。江水分出的叫做沱,漢水分出的叫做潛。沱水,在今湖廣荊州府枝江縣。潛水,在今承天府潛江縣。沱、潛,乃江漢之支流也。江漢既治,於是沱、潛二水,亦皆各循其道,而無逆流之患矣。

【原文】雲土、夢作乂。

【直解】雲、夢,是二澤名。雲澤,在江北,即今湖廣承天、德安二府,及沔陽州等處。夢澤,在江南,即今湖廣江夏、華容等處。土,是土見。作乂,是耕治。往時江漢諸水未平,雲、夢之間,都彼渰沒。今水患既去,於是雲澤之地,都見了幹土,夢澤之地,都可以耕治。蓋雲澤地卑,水落稍遲,故人工晚;夢澤地高,水落在先,故人工早也。

【原文】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直解】下中,是第八等。上下,是第三等。荊州土性塗泥,與揚州同,所以田之等只高得揚州一等。而其賦乃出第三等者,以其地方既闊而人工又修也。

【原文】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幹、栝、柏,礪、砥、砮、丹,惟箘、、楛,三邦厎貢厥名。包匭菁茅,厥篚玄、璣組,九江納錫大龜。

【直解】羽、毛、齒、革,金三品已解,見揚州。杶、栝、柏是三樣木名。杶木可作弓幹,故叫做杶幹。礪、砥都是磨刀的石。砮是石箭鏃。丹,是丹砂。箘、是竹名。楛,是木名。這竹木都可以為箭。三邦,是地名。匭是匣。菁茅是草名。祭祀時,則束茅於地以縮奠酒。是淺絳色。璣,是不圓的珠。組,是絲帶。納錫,是納與朝廷。龜一尺二寸的,叫做大龜。荊州之貢,有羽、毛,齒、革,有金、銀、銅,又有杶、幹、柏與礪、砥、砮鏃、丹砂,這都是通一州所出的。又有箘、二竹,及梏木,惟出於三邦者為有名,則專令三邦致貢,而不責於他處。又有菁茅則包而又匣之,所以重祭祀之用,而不敢輕忽。又有玄二色之幣,及珠璣組綬,可為服飾者,則入之於篚焉。至於九江所出大龜,可以占蔔,若偶得之,即納與朝廷,以其物不常有,故不制為常貢也。

【原文】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

【直解】逾,是過。凡水道不通,從陸路搬過,叫做逾。洛,是水名。南河,是冀州南界之河。荊州之貢道,先浮舟於江、沱,以入潛、漢。漢水與洛水不通,又從陸路過於洛,然後由洛而至於南河。達河,則達帝都矣。以上都是經理荊州的事。

【原文】荊、河惟豫州。

【直解】這是定豫州的境界。荊,即是荊州之荊山。禹既分了豫州,遂定其境界。西南至荊山,北至大河,這地方都屬豫州。即今河南之開封、河南、南陽、歸德、汝寧五府及南直隸穎、亳二州,湖南均、隨二州,山東曹州,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