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百萬黃金大挪移

作為人類自古以來就承認的貴金屬,黃金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來做飾品或顯示尊貴。

對一個國家而言,黃金儲備就意味著穩定和繁榮,信心和信用。

那麽,如果黃金都被運走了呢?

1

1949年5月17日,上海的郊外炮聲隆隆,戰況激烈。

已經渡過長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5月12日開始對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發起了總攻。

5月17日,國民黨軍隊在楊行和月浦的防禦陣地均告失守。

此時,在市區內的國民黨守軍總指揮、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卻在全力關心著另一件事。

那一天,湯恩伯調來了國民黨的軍艦“美朋號”和“中基號”登陸艦,另外又征用了招商局的“漢民輪”,將一只只沉重的木箱,在全副武裝的士兵警戒下,全部裝上了船。

湯恩伯後期失去蔣介石信任,去台灣後又去日本,在日本治療胃病時逝世,一說為日本醫生毒死。去世時僅54歲,最後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

這些木箱又大又沉,導致連裝兩天兩夜,“漢民輪”在5月19日才啟航。由於當時已有零星的解放軍部隊攻入上海市區,“漢民輪”連馬達也不敢開,趁夜順著水流悄悄“漂”出了吳淞口。

脫離“險境”重啟馬達之後,船上甚至有人喜極而泣。但沒多久,在船上的負責押運這批木箱的軍統上校特工江源,就被“漢民輪”的船長拉到了一邊:“江先生,從上海到台灣有好多小島,我們把這個舵稍微偏一下,大家到這個小島上去做金銀島主怎麽樣?”

江源倒吸一口冷氣,立刻組織船上所有的秘密押運人員,四人一組,帶槍站崗。

江源知道,船長早就已經看穿船上木箱裏裝的是什麽東西了。

連同之前開走的兩艘軍艦,這三艘船滿載的,是蔣介石準備運往台灣的20萬兩黃金和100萬兩銀元。

2

這已不是蔣介石第一次往台灣運送黃金了。

1948年下半年,國共內戰的局勢朝著對國民黨不利的方向迅速發展。11月初,淮海戰役爆發(國民黨方面稱為“徐蚌會戰”),國民黨軍隊的戰局迅速惡化。

11月22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另選單純環境,縮小範圍,根本改造,另起爐灶不為功,現局之敗,不以為意矣。”(美國胡佛研究所藏《蔣介石日記》)

可見當時蔣已開始考慮放棄大陸。而他所指的“單純環境”,就是台灣。

但台灣雖然可以退守,卻不能空手而去——數十萬軍隊如果到了那裏,吃什麽?花什麽?拿什麽穩定軍心和民心?

1948年11月30日晚,和本文開頭發生的那一幕非常相似,上海的外灘碼頭全部戒嚴,一批又一批沉重的木箱被搬運到了海關緝私艦“海星號”上,一直裝到黎明。

天亮後,“海星號”拔錨啟航,駛向台灣。船上運載的,是整整200萬兩黃金。

那是蔣介石從大陸運走的第一批黃金。

1948年的上海黃浦江岸邊

3

國民黨哪來的那麽多黃金?

抗戰勝利之初,已經拼上全部家底的國民政府國庫中只剩下不到3萬兩的黃金,不過隨即接收到了汪偽政府國庫裏的50萬兩黃金,算是緩過一口氣。隨後,因為抗戰中美國為在中國建機場支付了4億美元,國民政府拿出其中的2.2億美元買了600多萬兩黃金,國庫開始充裕。

不得不提的是,1948年8月,蔣介石通過發行“金圓券”,強行用過“金圓券”兌換黃金的方式,又從老百姓手裏搜集了184萬兩黃金。

滿打滿算,除去後來的花銷,到1948年底的時候,國民政府的國庫裏大約還有400多萬兩黃金。

1948年11月,蔣介石一紙密電發到當時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的辦公桌上,要求在一星期內將國庫裏一半的黃金運往台灣——就是11月30日,“海星號”搶運的那200萬兩黃金。

1948年8月,蔣經國在上海“打虎”初步成功,市民開始相信國民政府,進入銀行兌換“金圓券”

當時為了運走這批黃金,蔣介石確實也費盡了心機:兒子蔣經國負責溝通護航軍隊,大舅子宋子文負責調度海關總署運輸艦,俞鴻鈞的職責,是央行和金庫方面的公文協調。

據俞鴻鈞的機要幕僚何善垣回憶,在籌劃密運黃金期間,俞鴻鈞處理相關公文的所有程序,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後的一個小房間裏獨自辦理,“凡公文撰擬、繕寫、用印、封發,均一人任之,即於總裁室後之一小室中辦理”。(何善垣《俞先生生平言行補述》)

但即便如此嚴防死守,當時的《字林西報》還是馬上刊登了英國記者喬治·維恩的報道:“中國全部黃金正在用傳統的方式——苦力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