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

這篇文章,可能是本書“含金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因為說的是一個關於一批國寶的故事。

1

1949年1月28日,農歷除夕。

整個南京城籠罩在綿綿細雨中。

在下關碼頭,1700個蓋著油布的箱子,已經在那裏堆放了好幾天。老百姓都不知道箱子裏裝的是什麽,但從箱子周圍森嚴的守備來看,裏面裝的應該不是普通的東西。

下午,碼頭終於緩緩駛來了一艘軍艦——國民黨海軍的“昆侖號”。

這艘軍艦,是專門來接運碼頭上這1700個箱子的。但是,等到軍艦靠港時,碼頭上的工人們卻無動於衷。原來,工人們在鬧罷工,已經僵持多日。

經過一番交涉,工人們的要求全部被滿足,只要能先把那些貨搬上船。

但正當工人們開始搬運的時候,不知從哪裏忽然擁進來一大批人,男女老少都有,還帶著很多行李。他們都是國民黨海軍司令部的人員及家屬,在得知這艘船要駛往台灣時,都擠上了船。

誰都看得出來,在解放軍的攻勢下,南京朝不保夕。

“昆侖號”在1948年被改造成運輸艦,有前後兩個船艙。那些海軍司令部人員和家屬,很快就占滿了後艙。這也導致1700個箱子,只有500個被裝進了船。

這時候,一位高級長官模樣的人帶人上了船,他表示,希望大家能夠服從安排,先下船再說。但是哪有那麽容易?沒有人肯聽他的話,有些孩子和婦女開始哭了起來,有人帶著哭腔喊:“桂司令!什麽東西能比我們人命重要?”

桂永清,蔣介石嫡系,當年國民黨軍隊最精銳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總指揮,曾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打得異常勇猛,但也在“蘭封會戰”中逃跑貽誤戰機,放走了土肥原賢二師團。1954年病逝於台灣,享年54歲

那個被叫作“桂司令”的,是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在滿艙的哭聲中,桂永清一言不發,最終只能下令:把所有的寢室、餐廳、醫務室,全部用來堆箱子,再放不下,就堆甲板上!

在忙亂的搬運之後,1700個箱子,最後只搬上去972箱,其余的被再送回倉庫。正當“昆侖號”終於準備起錨,這時候,又有人送來了四個大箱子,並一再叮囑:這四個箱子非常重要!

無奈,船上人員再將士官室的桌椅拆掉,放進這四個箱子,然後起航。

嚴重超載的“昆侖號”一路顛簸,路上又不斷停靠,終於在1949年2月22日抵達了台灣的基隆港。

抵達港口下船後,乘船的很多乘客都不知道,那些能讓海軍總司令親自上艦查看的箱子,裏面裝的是價值連城的故宮文物。

2

這早就不是故宮的文物第一次“搬家”了。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短短時間內,東北三省淪陷,而離東北不遠的北平,已經可以聞到硝煙的味道。

是否要遷移故宮的國寶文物?怎麽遷移?一場爭論隨即展開。

當時的國民黨元老張繼,主張將國寶遷往西安,而當時的第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轉到上海。當然,也有不主張遷移的,比如當時的院長助理吳瀛,他主張再觀察下形勢,並善意提醒易培基:“古物一出神武門,責任即重,問題多,閑話也多,意想不到的是非或將由此而起,最好不要輕易做這樣的決定!”

但是易培基反倒生氣了:“大敵當前,國家到了這樣的地步,我們都不應考慮這些問題,你這是推卸責任!”

吳瀛隨即不再勸阻。

1933年1月,日軍攻入山海關,時局愈加險惡,故宮的文物遷移已經勢在必行。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代理院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做出承諾:“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最終,故宮文物被決定遷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中午,大批板車進入了紫禁城北門的神武門。日落時分,從紫禁城到車站開始全面戒嚴,夜色降臨,早已被精心打包裝箱的19557箱故宮文物正式啟運。

當時沿途軍警林立,街上空無一人,排成長列的板車都朝著火車站方向移動。裝載著大量故宮珍貴文獻、書畫、档案真本(包括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專列隨即緩緩啟動。

易培基。吳瀛當年一語成讖,1933年,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故宮盜寶案”,無辜的易培基和吳瀛均受牽連,被懷疑監守自盜,易培基更是因此抑郁而終

專列被嚴格防衛:車頂四周架設機槍,車廂內遍布武裝押運的士兵,沿途都有地方軍隊保護,還有張學良的騎兵時而護衛。除了特別快車,其余列車都要讓道給這些專列。

第一次的故宮文物轉移,是後來歷次轉移中條件最好的一次。但這些文物一出故宮,從此關山萬裏,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