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此本不能說是著作,只將前人及時人研究底結果總撮起來,做為大學參考底書。本分上下,上編述道家及預備道教底種種法術,下編述道教發展中教相與教理。全書創見極少,成見也無,不完不備,在所難免,望讀者賜教。

民國二十三年二月編者識於廣州

中山大學圖書館

緒說

“道”底內容極其復雜,上自老莊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術,都可以用這個名詞來包括它們,大體說來,可分為思想方面底道與宗教方面底道。現在名思想方面底道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為道教。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術符讖在裏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陰陽五行底玄理。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這思想自與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後,結果做成方術及宗教方面底道教。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為中國民族思想之偉大時期,而其間道教之勢力卻壓倒二教。這可見道家思想是國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氣概。“道”底思想既然彌蒙一切,為要細分何者為道家,何者為道教,實在也很難,但從形式上,我們可以找出幾種分類法。

一 上品道、中品道與下品道

最初把道家與道教略略地整理成為系統而加以批評底是梁劉勰底《滅惑論》。論中提出道家三品說,現存《弘明集》(卷八)中。論說:

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太上為宗,尋往史嘉遁,實為大賢;著書論道,貴在無為;理歸靜一,化本虛柔。然而三世不死,慧業靡聞,斯乃導俗之良書,非出世之妙經也。若乃神仙小道,名為五通,福極生天,體盡飛騰。神通而未免有漏,壽遠而不能無獎。功非餌藥,德沿業修,於是愚狡方士,偽托遂滋。張陵米賊,述死升天;葛玄野豎,著傳仙公;愚斯惑矣,智可往歟?今祖述李叟,則教失如彼;憲章神仙,則體劣如此;上中為妙,猶不足算,況效陵、魯,醮事章符,設教五鬥,欲極三界,以蚊負山,庸詎勝乎?標名大道,而教甚於俗;舉號太上,而法窮下愚:何故知耶?貪壽忌夭,含識所同;故肉芝石華,譎以翻騰。好色觸情,世所莫異;故黃書禦女,誑稱地仙。肌革盈虛,群生共愛;故寶惜涕唾,以灌靈根。避災苦病,民之恒患;故斬得魑魅,以快愚情。憑威恃武,俗之舊風;故吏民鉤騎,以動淺心。至於消災淫術,厭勝奸方,理穢辭辱,非可筆傳。事合氓庶,故比屋歸宗。是以張角、李弘,毒流漢季;盧悚、孫思,亂盈晉末。余波所被,實蕃有徒。爵非通侯,而輕立民戶;瑞無虎竹,而濫求租稅。糜費產業,蠱惑士女。運屯則蠍國,世平則蠹民。傷政萌亂,豈與佛同?……(《大正藏》五十二卷五一頁)

劉勰對於方術的道教批評得尤其透切。他說用肉芝石華來延壽,借黃書禦女來縱欲,寶惜涕唾,斬得魑魅等等,都是術者利用凡愚之情,投人所好,其實沒一樣是足以稱為大道底。北周道安底《二教論》(《廣弘明集》卷八)也本著這三品來區分道教。所謂:“一者老子無為,二者神仙餌服,三者符箓禁厭。就其章式,大有精粗。粗者厭人殺鬼;精者練屍延壽。更有青箓,受須金帛,王侯受之,則延年益祚;庶人受之,則輕健少疾。”(《大正藏》五十二卷一四一頁)

這樣分法,可以說是得著道家與道教分別底梗概。其中上品之老莊思想,即所謂道家,甚至可以與佛教思想底一部分互相融洽。中品底神仙與下品張陵即所謂道教,在崇拜和信仰方面,與佛教發生不斷的沖突。

求長生,求享樂,是人類自然的要求,而中國民族便依著這種迷信來產生神仙道和求神仙底方術。後來張陵又把神仙道化成宗教,而成為天師道。所以實際說來,這三品沒有截然的分別,後來都混入於天師道裏頭。如強分別它們,我們只能說道家說無為自然;神仙重煉養服食;張陵用符箓章醮而已。但張陵也祖述老子,以《道德經》為最上的經典。他底立教主旨也是無為自然,只依著符箓章醮來做消災升仙底階梯罷了。因此道教也可以名為神仙之宗教化,或神仙回向教。

·

二 方內道與方外道

梁朝底目錄學者阮孝緒在他新集底《七錄》裏根據《漢書·藝文志》底分類把道分為方外道與方內道。在《七錄序》裏,列舉群書底種類和卷數。在《內篇》裏,有《經典》、《記傳》、《於兵》、《文集》、《術技》五錄,《外篇》分《佛法》、《他道》二錄。《子兵錄》裏底《道》、《陰陽》等部,《術技錄》裏底《緯讖》《五行》、《蔔筮》、《雜占》等部,便是方內道家。《仙道錄》所分底《經戒》、《服餌》、《房中》、《符圖》四部便是方外道教。這個分法大體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