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第4/8頁)

今本《老子》有些地方夾入俚諺,有些是引用它書底文句。如“曲則全”(二十二章)之後,便說“古之所謂‘曲則全”’,是用古諺底證據。八十章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見於《莊子·胠篋篇》。十三章底“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與《莊子·在宥篇》相同。恐怕是輯《老子》底人改竄《莊子》而來底。又如“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是戰國末年流行底辯者所說,在老子時代恐怕也不能有。又三十六章“將欲翕之,必固張之”等句明是一種方略,與主張虛靜無為底老子思想全然不同。這文句在《戰國策》與《韓非子》中同說為引《周書》之文。所謂《周書》即《周書陰符》,或《太公陰符》,為陰謀家與縱橫家所尊崇底經典。這些文句是陰謀家言羼行入《老子》裏頭。又,十八、十九兩章底仁義等句,明是反對高唱仁義底儒家。孔子雖常說仁與義,卻未嘗把仁義連起來成為一個名辭。 [注釋:這當然是以《論語》為限,《莊子》底《大宗師》、《天道》、《天運》諸篇,《韓非·五蠹篇》,《禮記》底《表記》、《中庸》也記孔子說仁義,但都是後人指為或假托孔子之言。]仁義是孔子以後底儒家術語。孟子力說仁義,然而《孟子》全書,並沒提到這排斥仁義最力底老子。如果《老子》之說為當時所流行底,孟子不能不攻擊他。這章恐怕是孟子以後之文。在道家系統中,與這章最相近底主張是法家慎到底說法,恐怕也是慎子一派之言竄入《老子》裏頭底。這樣看來,今本《老子》直像一部從多方面選錄底道家教科書,思想與文體都呈混雜的狀態。最低限度,也可以說是原本《老子》底增改本。在《論語》及《孟子》裏,我們可以看見孔、孟底人格活躍在紙上;在《道德經》中卻不能找出老子底真性格,所以懷疑老子不是歷史人物也未嘗不可。

然則《道德經》原本底作者及其時代是否相傳底老子又是另一問題,津田先生以為從《苟子·天論》對於老子底批評“老於有見於詘,無見於信”看來,這書當成於《孟子》以後,《苟子》以前,作者大約是西歷紀元前三百年左右底人物。武內先生以為老聃是西歷紀元前四百年前後底人物,而《道德經》當成於紀元前二百四十年頃。老子以後百數十年間,其思想傳授底歷程不得而知。現存《老子》裏底有韻部分大概比其余散文部分較古。《苟子·解蔽篇》中有“《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底引文。《道經》這名字,暗示著在苟子時代道家底書不止《老子》一部。再者,當時道家不但有像儒家底經,並且也有傳。《苟子·修身篇》引“《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一句,與《莊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於物”底見解相同,可知這所謂“傳”,是道傳。《解蔽篇》有“虛一而靜”、“至人”、“無為”,《禮論》中有“太一”等辭,都是出於道書底。在《老子》裏沒有“太一”、“至人”。《莊子·天下篇》敘關尹、老聃之道,說:“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這名辭後來屢見於《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審分覽》諸篇)。“至人”這辭見於《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老於》中只有“聖人”,故《解蔽》所用底“至人”是從以前的道書得來底。《莊子》中底“故曰”底下底文句多是引用早期的道書。可知在現存的《老子》未被修輯以前當有許多別行底道家經籍。《列子·天瑞篇》“谷神不死”一段是今本《老子》所載,而書卻冠以“黃帝書”底名稱。同篇別段也有這名字。又《力命篇》及《莊子·知北遊》底黃帝之言亦見於《老子》。當時的道書多半是佚了,只剩下些被采入《老》、《莊》等書底引句。打開《老子》底時候,讀者當注意到這一層。

丙 老子底思想

從現存《老子》看來,通篇首尾,除掉十篇左右以外,都是說明治天下與處世底法術。其中所謂“道”、“德”、“虛靜”、“得一”、“無為”、“無欲”、“不爭”、“自然”、“柔”、“損”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術,成功和保全身命底道理。它含有很濃厚的法家思想,恐怕是法家底學者將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訂底。《莊子·天下篇》評論周末諸子之學:一論墨翟、禽滑釐,二論宋钘、尹文,三論彭蒙、田駢、慎到,四論老聃、關尹,五論莊周。《天下篇》可以看為《莊子》底跋,作者把莊子放在五派底末了,可知為莊周底後學所作。作者評老、關底學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