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第3/8頁)

老子與關尹底關系,依《史記》,《道德經》是為關尹而作。關尹底名見於《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篇》,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兒良貴後。”《莊子·天下篇》也將老子和關尹並稱。可見在戰國末年,關尹學派與其它學派並行,因為貴清、貴虛、貴齊等派與老子底貴柔很接近,漸次混成道家底派別,老關底關系想是這時代底假托。說老子壽百六十余歲或二百歲,也是從戰國末年道家養生底思想而來底。

乙 《道德經》

現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個問題。《漢書·藝文志》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可惜現在都見不著,無從參證。從經內底章句與思想看來,因為矛盾之處甚多,故可以斷定其中必有許多後加的文句。如果現存的《老子》沒經過後人增改,在文體上應當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韻文(如第二十一章),有些完全是散文(如第六十七章),又在同一韻文裏,有些類似騷賦,有些同於箴銘;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些是治術,甚至有些羼入經注。 [注釋:注:如六十七章“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上句“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底解釋,又如二十二、二十三、五十四諸章底一部分,及八十章,都是散文與其它文體不合。]僅僅五千文底一小冊,文體便那麽不一致,若說是一個人一氣寫下來底,就未免有點牽強。《史記》說,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從現存本看來很難說與漢初底本子相同,有許多可以看為漢代加入底文字。如《莊子·天下篇》所引老聃之言:“人皆取先,己獨取後。”“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獨曲全。”“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堅則毀矣,銳則銼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這些文句都不見於現存的《老子》。其它如“知其雄……”,“知其白……”,“受國之垢”,“曲則全”,“深根”,“挫其銳”,則散見於今本《老子》,但表現法和思想多與今本不同。這大概是由於引用者底誤記,或傳誦間所生底 [造字。左邊“訁”,右邊“為”]訛吧。或者今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輯者以為是老子底話而成,故此現出許多斷片的格言。 [注釋:若把今本《老子》二章與十章、三十四章、七十七章比較,三章與六十四章比較,四章與五十六章比較,十章與五十一章比較,二十二章與六十六章比較,三十章與五十五章比較,三十二章與三十七章、四十四章比較,三十四章與六十三章比較,三十七章與四十八章比較,便知其中重復句頗多,或不重復意義也相同。]漢代著作所引底《老子》幾乎都與今本不同。如《韓非》底《解老》、《喻老》,淮南》底《道應訓》、《原道訓》、《齊俗訓》、《詮言訓》、《人間訓》,《韓詩外傳》,《史記·貨殖傳》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可知今本是後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從思想方面看來,今本《老幹》有許多不調和底地方。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寶”不能與排斥仁義禮名底態度相融洽。不重視善惡區別底道家思想,也不能與七十九章底“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相調和。“取天下”(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章)也不與崇尚無為底見解一致。五十四章底子孫祭祀、列記鄉國天下,生死、攝生(五十章),長生久視(五十九章),兵(三十及六十九章),“立天子,置三公”(六十二章),“聖人用之,以為官長”(二十八章),簡直不是道家底話。又眾人與我底分別(二十章),天道與人道底對舉(七十七章),都與說柔弱,說退,說屈等精神不和。這些都可看出《道德經》中所表示底思想底混雜。再進一步考察起來,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與它沖突之處。拿“失道而後德”(三十八章)來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一章)與“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二十三章)比較;“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三十八章)與“大道廢,有仁義”及“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比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幾句與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二十章),“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比較起來,不能不說彼此底矛盾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