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意願並不重要

那麽,康熙皇帝本人的意願如何?他生前想把皇位傳給哪個兒子呢?

根據雍正日後在《大義覺迷錄》裏的說法,康熙駕崩的當天,隆科多口述了遺詔,九阿哥胤禟聽完,沖到胤禛的面前,叉開腿大剌剌地坐下,對即將登基的胤禛怒目而視;原本呼聲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則裝出悲痛萬分的樣子,奪門而出,跑到院外一個人依柱凝思,別人叫他,他理都不理;十七阿哥胤禮當天在大內值班,聽到胤禛勝出後,竟然嚇得擅離職守,飛也似的逃回府邸去了。其他皇子也驚愕異常,或驚訝或憤怒。權力賭局的勝負揭曉後,人生百態、世態炎涼,都在這一刻暴露無遺。

康熙剛死,二十幾個兒子沒有一點兒的悲哀,有的都只是得失的喜怒、對日後榮華富貴的打算。康熙生前教導的恩愛孝悌看來都沒有植根諸皇子心中。

康熙顯然也預料到了最壞的局面。為了防止勝出的胤禛為難或者迫害兄弟侄子們,他在臨終前對胤禛說(胤禛自述的):“廢太子與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鐘愛,其特封為親王。”皇長子胤禔和廢太子、二阿哥胤礽在之前的皇位爭奪戰中提前出局,遭到禁錮。康熙不想二人遭到進一步迫害,所以特地“保”了二人。同時,康熙不希望廢太子一系徹底沉淪,還為廢太子的兒子討封。康熙也知道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皇位,鬧得關系緊張,臨終前還要掙紮著打好招呼。

父皇的面子,胤禛還是要給的。所以,大哥胤禔和二哥胤礽在雍正年間得以善終。胤礽的二兒子,胤禛也給封了王,不過舍不得封親王,降一等封為理郡王,算是打折扣執行了康熙的遺願。至於那些康熙沒有關照過的兄弟,胤禛登基後就不客氣了。胤禛登基後,不允許所有兄弟的名字用“胤”字,強迫改為“允”字。兄弟們都遭到了嚴密監視,十四阿哥被派去守陵,形同軟禁;八阿哥胤禩被革除宗籍,稱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也被革除宗籍,得名“賽思黑”,前者是“狗”後者是“豬”的意思。

康熙臨終前希望兒子們能夠和睦相處的願望,也落空了。就像生前,阿哥們都爭著孝順康熙,死後卻沒有一個人真正悲傷一樣,康熙生前,阿哥們都忌憚他的權力、言聽計從,他一旦駕崩,就沒有人再聽他的話了。在皇位繼承戰中失敗的阿哥們不會聽康熙的話,勝出的胤禛更不會聽。

事實上,康熙還活著的時候,阿哥們就覬覦皇位,展開明爭暗鬥。表面上風平浪靜,暗地裏波濤洶湧,惡化了政治風氣和清朝吏治。有史家將康熙後期的奪嗣之爭,認定為吏治由好變壞的根源。

二十多位阿哥中,參與皇位爭奪的主要有九個人: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史稱“九子奪嗣”。隨著力量的分化組合,九阿哥和十阿哥轉向支持八阿哥胤禩,形成“八爺黨”;十三阿哥支持四阿哥胤禛,形成“四爺黨”。十四阿哥胤和四阿哥胤禛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卻傾向八爺黨,同時又想自己當皇帝,姿態比較遊離。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三人,年紀最大,資歷也老,交接朝野大臣,拉幫結派,互不相讓。至於其他阿哥,有的因為年紀太小,自知無望,就選擇在各個幫派之間虛與委蛇;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等人雖然有可能爭位,但料想爭不過開頭的幾位兄弟,對皇位斷了念想,態度超然,一心就想當著王爺。如此混亂的派系,怎麽能讓兄弟們保持良好關系?

在皇位爭奪戰中,二阿哥胤礽早早就被立為太子,長期處於領跑地位。但只要他還沒登基,其他皇子就不是沒有機會。

胤礽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後赫舍裏的嫡長子。赫舍裏和康熙的關系很好,生胤礽的時候難產死了。康熙悲痛異常,把愛意都轉移到了胤礽身上。胤礽僅僅一歲,就被康熙立為太子。康熙花了大力氣來教導胤礽。在父皇的嚴格訓練下,胤礽早早就顯露出聰明才幹來,他精通滿漢雙文、文武全才,而且長得儀表堂堂,得到康熙的贊賞。但是當了幾十年太子後,胤礽放松了警惕,挾寵恃驕,變得驕縱、暴戾,引起了康熙的不滿。康熙四十二年(1703),胤礽的叔外祖父、權臣索額圖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扣上“謀逆”的罪名遭囚禁。胤礽失去外援,地位進一步動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八阿哥胤祄病重,康熙憂心忡忡,親自從回鑾探望。其他阿哥和大臣們也跟著表現出悲傷之情。九月,胤祄病死。作為太子的胤礽在弟弟病重和去世前後,都沒有表現出悲痛之情,導致了康熙的惡感。康熙把太子叫過來,痛罵了一頓,要他反躬自省。不想隨即又發生了“偷窺幃幄”事件,康熙在行獵途中,發現太子胤礽屢次無故接近自己居住的幃幄,扒著縫隙窺視自己的行動。康熙感到非常不安,痛下決心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