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生其人其事

一、從留法哲學博士到北大教授

在20世紀初期,張競生算得上中國學術界一個非常活躍的人物。

張競生1888年出生於廣東饒平。19歲考入黃埔陸軍小學,在那裏選修了法文,伏下了他後來留學法國的因緣。在那裏他還認識了孫中山。後來他去上海震旦學校就讀,旋又考入法文高等學校及京師大學堂。據說他在京師大學堂的藏書樓裏發現了德國人施特拉茨的《世界各民族女性人體》一書,這是通過收集整理世界各民族典型女性人體照片和資料,來確定不同人種、不同民族女性人體特征的人類學著作。他反復閱讀此書,這又伏下了他日後研究性學的因緣——最終他卻為此而弄得身敗名裂。人世間的禍福,實在是倚伏無定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張競生23歲。南北和議時,他曾是孫中山指派的民國代表團的秘書。有人認為他可以算“國民黨元老、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可能稍有誇張,但他確實認識不少國民黨的元老人物。比如,1910年汪精衛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據說為汪精衛探監報信的就是張競生。

不過張競生對於政治沒有什麽興趣,和議後他表示要出洋求學,得到孫中山嘉許。1912年10月,張競生與宋子文、楊杏佛、任鴻雋等人以官費生出洋。張競生到法國,先入巴黎大學哲學系,1916年獲學士學位;又入裏昂大學哲學系,1919年以《關於盧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論之探討》為題通過論文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留法期間,他也熱心於社會活動,曾與汪精衛、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人發起組織“法華教育會”,對其後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以及中法文化交流都曾起過積極作用。

張競生在法國接受了大量西方學術和思想,腦子裏放滿了社會學、性學、優生優育之類的學問,心中則是改造中國、建設中國的宏願。1920年他自法歸來,先是受聘為在潮州的廣東省立金山中學校長,在任上他推行一些改革,如招收女生、提倡遊泳之類。如果說這些改革是那時新潮人物行事中應有的風格,那麽他上任伊始就向軍閥陳炯明上書建議推行“節制生育”——當然不被理睬,就未免顯得太不合時宜,太書生氣十足了。他後來的不幸遭遇,似乎也可以從這件事上看出一點端倪。

張競生任金山中學校長不到一年,就出了風波:一個學生在他所提倡的遊泳中不慎溺死,再說他的那套西化的教育改革也被認為“不合國情”,於是去職。那時蔡元培正在北京大學推行“兼容並包”的治校方針,遂聘任他為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競生來到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這是一片新的廣闊天地,他正好大大施展一番平生抱負。

二、在北京大學

當時的北京大學無疑是中國最活躍的學術中心,中外學術文化的交流十分頻繁。張競生一到北大,就和胡適一同接待了當時歐美生育節制運動及性教育運動的領袖人物山格夫人(Margaret Sanger)之訪華。此事似乎兆示著張競生在北大的學術活動自始至終仍是與性學結著不解之緣。不久又曾積極組織邀請愛因斯坦來北大訪問,但愛因斯坦中途變卦,未能成行。

張競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大力倡導節制生育,也就是今日的計劃生育,堪稱先知先覺,但因“不合國情”而大受抨擊。不過他在北大講授西方現代愛情、生育、性育以及有關的社會學說,倒是頗受胡適、魯迅、周作人等新文化人物的稱贊。張競生將這些學說統稱之為“美的學說”。1925年他出版了《美的人生觀》和《美的社會組織法》兩書,提倡“性格剛毅、志願宏大、智慧靈敏、心境愉快的人生觀”;主張學習美國的經濟組織法和日本的軍國民組織法,認為這樣可以使中國“臻於富裕之境”,“進為強盛之邦”。《美的人生觀》出版後,周作人在文章中稱贊作者極有“天才”。張競生還組建了“審美學社”,提倡美育。接著又組建了“性育社”,這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提倡性教育的組織。

張競生又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他的“愛情的四項定則”:

一、愛情是有條件的。

二、愛情是可比較的。

三、愛情是可以變遷的。

四、夫妻為朋友之一種。

這樣的觀點,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不能不說是相當激進的。當時有許多人士參與了對此“四項定則”的討論,其中包括魯迅、許廣平等人。觀點當然不盡一致。但是能夠公開討論愛情是何物,在當時也不失為非常解放之舉了。

那時的北京大學,彌漫著濃厚的自由化氣氛,學術研究很少禁區。比如說民間的色情歌謠,就在學者們的研究之列,並且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1922年又開始發行《歌謠》周刊,其征集條例中說:“歌謠性質並無限制,即語涉迷信或猥褻者亦有研究之價值。”周作人等人對此事非常熱心。而張競生擔任“北京大學風俗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受此自由研究氛圍之影響,認為性以及與性有關的風俗等,當然也在應該研究之列,於是在1926年5月以性育社的名義出版了《性史》(性育叢書第一集)。卻沒料到小小一冊書,竟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他本人由此成了中國20世紀文化史上的有名人物,也為此付出了身敗名裂的慘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