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呂宋赴婆羅洲針路研究前近代我國東洋地理交通的傳統知識體系

本文中“前近代”專指清雍正至道光的約一百年時間,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這是中國海外地理知識大發展與轉型的時期。宋元明時期中國傳統的海外交通活動在清代雖漸式微,但依然在民間的層面上進行著。而由於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的“大航海”與“地理大發現”,和西方殖民者明中期的入華,大地球形說與西洋地理新知通過各種渠道傳入中國。中國記錄海外地理的圖籍中有關西洋人、西洋人及東南亞當地人與華人交涉的描述也漸增多。因此這一時期不但是中國傳統海外地理與近代西洋海路交通知識並存的時代,也是後者逐漸取代前者的時代。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謝清高的《海錄》與馬德新的《朝覲途記》是流傳至今體現西洋新知與秉承中國傳統的最重要文獻。本文擬從《海國聞見錄》中有關呂宋與婆羅洲航路的記載入手,通過探求其所反映出的航海技術及與中國航海傳統,來分析《海國聞見錄》的知識基礎與其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