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案研究一一位朝鮮漂海婦女的在華經歷

一档館所藏清代中朝關系档案中,包括了大量中方救助朝方海難人員的資料,多半記錄了獲救朝鮮漂海人的原籍、海難發生的時間與原因、獲救時間與地點、中國地方當局的安置措施、中國地方當局為此與中央之間的公文往來及遣返過程等事項。一档館近年來以《清代中朝關系档案史料匯編》為題,將有關档案集中影印出版(注:第一冊由中華書局出版於1996年,第二冊由中國档案出版社出版於1998年。),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在葡萄牙東坡塔國家档案館中收藏的澳門档案資料中還可找到有關朝海難人員漂至澳門,由澳葡當局移交中國廣東官府,遞送回國的記載。可見優待朝鮮漂海人的政策是廣泛實行的,甚至強占澳門的葡萄牙當局也遵守。

翻檢一档館刊布的清代中朝交往档案可知,有清一代中朝雙方交涉事項中,有關遣返朝鮮難民的事務占了相當大的部分。漂民到華後,一旦救助措施未能及時至位,自救和自我謀生的能力就非常重要。漂海人中有相當大部分是船民和商賈,年青力壯者居多。在危難中往往可以依靠自己支撐一段時間。因此,考察清政府救助措施是否廣泛有效,與選取的案例有很大關系。為此,本節特選取一位處於特別弱勢地位的朝鮮難婦,考察其在遇難來華後的經歷。

據一份档案記載,乾隆五年(1740),“岫巖城守尉禪布呈稱,本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拠大孤山卡侖正藍旗章京文多爾呼等報稱,本月二十一日拠東歪子打魚把頭彭蘭夥計王永和報稱,救得海中漂來木板上婦人一口,系朝鮮國人,並不曉伊語言等因”而送官。據此档案,這位朝鮮漂海婦女獲救後逐級呈報及與朝方聯系的經過是:首先難民為打魚夥計王永和發現。當時該婦人在一片木板之上,狀況悲慘。大孤山正藍旗章京文多爾呼報告城守,再報副都統,再達奉天將軍,最後上達禮部。禮部獲報後,向居於鳳凰城的朝鮮通事官徐宗正行檄文,要求他與奉天將軍衙門會商同議。

地方官將獲救朝鮮婦人暫時安置在盛京“孟家尼庵”,其飲食、衣物由府尹供給。此後,經在華朝鮮通事官徐宗順探視,問明情況。這位朝鮮難婦自述乃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城西某小島中鄉村人氏,家鄉忽遭大水,只得抱木漂行,至中國沿海遇一老人獲救,被官府送至盛京。中國官府對此朝鮮婦女十分同情,安她安置於尼庵之中,“令老尼僧作伴,在廟居住,禁止閑人出入”,且供以衣食。見本國通事官後,朝鮮難婦表示,情願與之歸國。

徐宗順表示,此“小邦被水婦人蒙天朝人救活”,要求清政府將此朝鮮難婦交給他帶回朝鮮。此事又通報朝鮮攜帶咨文的官員李樞,得以確認。清政府遂將此難婦交付李樞,由兵部備驛車一輛令其帶回朝鮮,且向朝鮮國王行文通知此事。朝鮮國王後來向清廷咨文,表示感激之情。(注:《盛京禮部侍郎德福等奏報朝鮮國漂海婦人歸國折》影印件,《清代中朝關系档案史料續編》,第2—3頁。)

查檢史料可以得知,歷史上眾多入華的朝鮮海難人員多數是乘船遭風。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船只損壞,但與難人員在海上畢竟還有存身之處。海難發生時,舟中乘員往往有數人甚至更多,多系青壯年男性,在危難時可以相互救助。此外,在海難事發時,船中常常還有些存糧與飲水,遇難人員憑此可支持一段時日。本案的事主是一位朝鮮女子,因家鄉水災在慌亂中抱木求生,無任何食物與飲水,孤身一人在茫茫大海之中漂流,幾乎必死無疑。與其他朝鮮漂民相較,本案事主顯然更為弱勢與悲慘。

所幸的是,她漂流到中國近海,為中國普通百姓發現後獲救,得到清地方政府當局的幫助,被安置到尼姑庵中由老尼陪伴,不許閑雜人員打擾,官府供以飲食衣物,並代為與朝鮮官方聯系,最終得以歸國。這說明清代中國對外邦海難人員的救助體系運轉之有效。

順便提及,上文中的通事官徐宗順是朝鮮長駐鳳凰城官員。朝鮮國每次入貢均由鳳凰城通事官陪同往返京城與邊境之間,此外該通事官還負責照管朝鮮在華事務。遇有查獲朝鮮越界人員之事,清盛京當局也與鳳凰城通事官聯系,從中選取能辦之人處理遣返事項。徐宗順是乾隆年間一位辦事能力強,兼通漢朝兩種語言的通事,很得中國官府的賞識。盛京待郎納爾泰曾為他升遷事專門寫過奏折。

徐宗順的職級在乾隆十年(1745)之前為八品,納爾泰認為他為人穩重,辦事審慎,通曉朝鮮語,如同意他長留鳳凰城,對公務非常有益。納爾泰了解到,他曾被選取陪同朝鮮使團赴京往返,不特照管辦事卓有才能,且前次引領朝鮮人員迎接聖駕、傳宣旨諭等活動,都完成得十分妥帖。而鳳凰城雖駐有三名朝鮮通事官,但除徐宗順以外的其余二名“於朝鮮言語不甚通曉”。其時北京城內六品通事官出缺,例應由七、八品通事官內揀選優秀者補放。但如果徐宗順這樣能幹的通事入選補走,鳳凰城駐官這樣重要的職位將無人頂替,可能會造成朝鮮事務錯誤不斷的後果。但如不讓徐宗順補缺,則對其本人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