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謝清高開始租居澳葡人房屋的時間

明嘉靖進士龐尚鵬在其《區劃濠鏡保安海隅疏》中曾描述,16世紀中葉葡人初入澳門時,明守澳官司權令搭蓬棲息,殆舶出洋即撤去。後葡人在澳大量建屋,很快達到數百所,進而至千所以上。為控制葡人勢力日熾,萬歷間廣東海道副使俞安性與澳葡約法五章,其中第五款規定禁止澳門葡人稟自興建屋宇。葡人已有房屋朽爛時,可照舊樣翻修,但不許添造一石一木。(注:見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趙春晨校注,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第66—67頁。)此項規定一直延續至鴉片戰爭以後。

盡管如此,澳門葡人仍然擁有大量不動產。許多葡人出租房屋謀利。《澳門記略》提到,葡人房產“賃於唐人者,皆臨街列肆”。(注:同上書,第147頁。)這種臨街房屋可用作店鋪,故在當時被稱為“鋪”或“鋪房”。東坡塔档案中有不少華葡雙方有關租賃房屋糾紛的文件,可見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租房屋仍是在澳葡人謀生的一種重要方式。謝清高本人租居“桔仔圍”的房屋即屬於葡人咹哆呢·啰吵。上述档案四稱其二十年納夷租銀無異,档案五說謝清高連續付租時間為二十余年,可見他在此居住了相當長的時間。

據此,我們可以對謝清高開始租居桔仔圍鋪屋的時間作一推測:上述第一份档案中提到,嘉慶十一年(1806)軍民府向謝清高追索謝所欠葡方房東兩年房租。档案五明確指出,謝清高所欠兩年房租的時間為嘉慶九年(1804)和十年(1805)。據此謝清高自述的每年納租,二十余載無異一句應釋為,從嘉慶八年(1803)起上溯的二十年中,雙方從未有過租賃糾紛。可見謝清高起租桔仔圍的時間當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前。

前已經提及,謝清高生於乾隆乙酉年(1765)。十八歲(1782,此處以虛歲計)時附番舶出海。楊炳南《序》中提到,謝清高每年出海。換而言之,可理解為他每年歸回澳門。謝清高至少從乾隆四十九年以前就在桔仔圍租居葡人房屋這一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他並非十余年中一直在海外漂泊,而是自初次,或最初二、三次出海歸來後,便開始在澳門租居葡人房屋。在他漂洋過海的十余年間,一直支付著租銀,每當出海歸來,便居住於桔仔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