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國時代的垂河流域

(一)蒙古征服時代

元太祖十四年(1219)夏成吉思汗率大軍西行,次年於也兒的石河駐夏,而後向西南行至海押立。由此向西南越過亦列水,再向西南進入碎葉川地區的西遼故都虎思斡耳朵。(注:《元史》卷149《郭寶玉傳》載:成吉思汗西征,“歷古徐國訛夷朵等城”(見標點本第3521頁)。“古徐國訛夷朵”即虎思斡耳朵。)由此西行過塔剌思,到達阿雷思河上遊的赤麥幹,沿阿雷思河谷而下,直抵訛打剌城下。

成吉思汗命諸子諸將分別攻取忽闡河流域中、下遊諸地,自將大軍與幼子拖雷從訛打剌長途深入,奔襲阿母河以北地區。據志費尼記載,成吉思汗所取行軍路線為:自訛打剌先溯忽闡河谷而上,行約五十公裏,至忽闡河左岸劄兒努黑(Zarnuq)(注:紮兒努黑位於忽闡河左岸,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奇姆肯特州速特鎮附近。見《世界征服者史》,第125頁注4;《史集》漢譯本,第1卷第2冊,第280頁注280。),轉向西南穿越乞則裏沙磧(Qïzïl Qum),至奴兒城(Nūr)(注: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州之努拉塔市(Нурата),見《世界征服者史》,第116—124、135—140頁;《史集》漢譯本,第1卷第2冊,第280—286頁。)、不花剌和撒麻耳幹。

據漢文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攻取阿母河以北地區的路線是:虎思斡耳朵—別失闌—渡忽闡河—撒麻耳幹。(注:《元史》卷149,《郭寶玉傳》,第3521頁。)這裏提到的別失闌,張星烺以為無考。(注:見《中西文通史料匯編》第5冊,中華書局,1978年,第39頁注3。)其實此城亦見於《西使記》:“三月一日,過賽藍城,有浮圖,諸回紇禮拜之所。三日,過別石闌,諸回紇貿易如上已節。四日,過忽章河(即忽闡河),……八日,過尋思幹城。”據此可大致確定別失闌的地理方位:它位於賽藍城與忽章河渡口之間,距賽藍二日程,距忽章河一日程,從賽藍取道別失闌到錫爾河渡口共需行三日。《長春真人西遊記》記丘處機於十一月五日從塞藍動身,西南行三日,至一城,次日又歷一城,再行二日,抵霍闡河(即錫爾河)渡口。他所經過的這兩個城中大概有一個應為別失闌。從地望看,別失闌似應於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奇姆肯特州之西的阿雷斯一帶求之。

在忽闡河以東草原地區,蒙古人很早就在重要城鎮設立達魯花赤駐守。1220年秋,丘處機經過阿力麻裏時,當地“鋪速滿國王暨蒙古塔剌忽只領諸部人來迎宿於西果園”。(注:《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葉二九至三十。)“塔剌忽只”即達魯花赤之異譯。當時駐於阿力麻裏的哈剌魯部長昔格納黑(Sïγnaq)的斤隨成吉思汗西征。此鋪速滿國王當為留駐其地的哈剌魯親貴。他們雖然早已降附蒙古,又自有部落,蒙古仍設達魯花赤監領之。

(二)察合台的封地

元代垂河流域的歷史與察合台汗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入元以後的察合台汗國與當初察合台從其父成吉思汗處所得分地有很大的區別。

在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已劃分了諸子的封地。志費尼說:“當王罕被解決,蒙古各部或出於自願,或出於被迫,都聽命於他(按,指成吉思汗),服從他的指揮,這時他便把蒙古、乃蠻各部和各族,連同所有的軍隊,全分給這四個兒子;對其余諸幼子及他的兄弟族人,他也各賜與一部分軍隊。”(注:《世界征服者史》,第44頁。)在這裏志費尼有誤。成吉思汗滅乃蠻事在滅克烈之後,不滅乃蠻何來分割乃蠻部眾的事?故諸子、諸弟分封的事當在滅乃蠻塔陽汗之後。《元朝秘史》記諸子、諸弟分封的年代雖然也不清楚,惟事在滅乃蠻之後、西征之前則是明確的。

1220年丘處機奉詔西行,經過金山一帶時曾見窩闊台西征時所辟之路:“西南約行三日,復東南過大山,經大峽。中秋日,抵金山東北。少駐,復南行,其山高大,深谷長坂,車不可行。三太子出軍,始辟其路。”(注:《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葉二四。)當行至今賽裏木湖時,又看到察合台西征所築之橋:“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巒峭拔,松樺陰森,高逾百尺,自巔及麓何啻萬株。眾流入峽,奔騰洶湧,曲折彎環可六七十裏。二太子扈從西征,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並車。”(注:《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冊39,葉二九。)丘處機見此景,頓起詩興。李志常記曰:“師自金山至此,以詩紀其行,雲: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巖萬壑攢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前年軍興二太子(三太子修金山,二太子修陰山),修道架橋徹溪水。”(注:同上書,葉三一。)丘處機從阿母河以北地區東歸途中,“至阿裏馬城之東園”,遇察合台之大匠張公。張公請丘處機赴其居處,曰:“弟子所居,營三壇,四百余人,晨參暮禮,未嘗懈怠。且預接數日,伏願仙慈渡河,俾壇眾得以請教。”(注:《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葉八。)關於這位“大匠張公”,王國維注曰:大匠張公“疑即張榮也。《元史·張榮傳》:‘戊寅,領軍匠從太祖征西域諸國;庚辰八月,至西城莫闌河,不能涉。太祖召問濟河之策。榮請造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濟河。’案莫闌河即阿梅沐漣之略,即阿母河。是阿母河航橋本榮所造。此記上言;‘千裏外有大河,以舟梁渡,土寇壞之’。又言‘二太子發兵復整舟梁,工寇已滅。’亦謂阿母河‘航橋’。當二太子復整舟梁時,榮亦必與其役。自是蓋常在二太子軍中,故此雲二太子之大匠張公也”。王國維此議似能言之成理。惟細讀史文,知“大匠張公”在張榮修整阿母河航橋時一直待在阿力麻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