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2/7頁)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標題“南北戰爭三百年”,指魏晉南北朝分裂時期南北政權之間的戰爭。但由於還要上溯秦漢,所以還包含了另一種形式的南北戰爭: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族之間的戰爭。在兵種、戰爭形態乃至民族關系方面,這兩種戰爭形態又存在著某些相似性和密切的聯系。

自東晉十六國至南北朝終結,中國經歷了近三百年南北分裂(317—589年)。如果算上之前的三國分裂割據,就是近四百年了。這是自秦統一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分裂時期。那麽,南北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麽?分裂局面何以能夠持續三四百年時間?又是何種原因促成了隋朝的再度統一?本書劃分為三編,從不同的角度討論這些問題:

第一編,“騎射、沖擊與軍陣:步、騎兵戰術的演變”。

本編分為步兵、騎兵兩個部分,側重還原古代步、騎兵種作戰的特點和各種細節問題,以及兩個兵種戰鬥力互為消長的關系。關於守城與攻城技術,在秦漢之後、火藥兵器普及之前一直缺少變化,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已有詳盡研究,所以本書不做討論。簡言之,本書側重研究冷兵器時代的陸地野戰技術及兵種特征,時間斷限為從先秦至隋唐易代之際。

關於步兵戰術,本編主要討論以隊列為基礎的步兵軍陣作戰方式,這種戰術形式要求軍事組織具有自上而下的、嚴格的權力結構,所以以步兵為主的社會具有較明顯的集權化趨勢。有人可能說:古希臘、羅馬都是步兵為主的,他們怎麽是民主社會?這話題很大,本書沒法涉及,但我們只要注意一點:古希臘、羅馬的民主制度也沒維持太長時間,就自己演變成專制了,他們走向集權的動力,很大程度上也和軍事需求有關。

和步兵相比,騎兵戰術經歷的變化、發展更多,大的脈絡是:戰國時期陸戰以步兵為主,騎兵只能用弓箭充當輔助角色。最早的騎兵誕生於遊牧族之中,其騎射、遊擊的戰術形態與遊牧族的松散權力結構有密切聯系;但在騎兵兵種被引進到中原(或者說農耕社會)之後,需要適應中原軍事體系的規範,探索新的戰術形式。在西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中,騎兵開始被大量獨立運用,並摸索出了用戟等短兵器進行沖擊近戰的經驗。兩漢之際到漢末三國,騎兵沖擊近戰的經驗逐漸積累,並逐漸導致了馬鐙的發明(兩晉之際),這些導致騎兵成為壓倒步兵的陸戰主力兵種。

騎兵是北方遊牧族的主力兵種,所以北方民族也在學習中原的這種騎兵新戰術(沖擊肉搏的近戰),使匈奴、羯胡等得以驅逐西晉王朝、入主中原。騎兵技戰術的發展,正是形成這一歷史變局的重要原因。但只有在強有力的集權軍事體制下,統帥才能強制騎士們采用這種危險程度很高的沖擊戰術,所以北方民族要采用這種戰術,就必須脫離原有的部落聯盟的松散政體,建立集權政體。這是北方民族攻滅西晉、入主中原,建立起十六國和北朝政權的軍事、政治基礎。後世遼、金、元、清等北方民族興起和占領中原(或者中原的一部分),其軍事背景就在這裏。

可見,本書在討論騎、步兵戰術的特點和發展時,重點關注的是社會、政權結構的影響。因為不同的社會政權結構能夠利用的兵種、戰術形式有很大不同,當某種兵種戰術被“移植”到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中時,其特征也會發生相應變化,以便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與作戰目標。

第二編,“南征與北伐:經典戰例”。

本編首先關注軍事(自然)地理層面:北方民族能夠成功入主中原,卻遲遲無法攻滅偏安江南的漢族政權,首要原因是中國南北方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淮河、漢江以南是高溫多雨的亞熱帶氣候,地理環境上表現為水網叢林地貌,限制了騎兵的作戰效能,加之長江天塹等因素,使得北方政權始終難以跨過長江、統一中國。

反之,缺少騎兵的南方軍隊在北伐時,也難以適應淮河以北的自然環境:第一,缺少畜力運輸的南方軍隊更倚重內河航運,而北方河流稀少,且旱季缺水時更難通航;第二,平坦無遮蔽的北方平原便於北方騎兵馳騁,使南方步兵處於被動地位;第三,北方冬季的嚴寒使南方士兵難以適應,冬季結冰也使河流喪失了航運和作戰屏障的作用。

以上自然地理環境方面的因素,造成了4—6世紀(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南北政權的長期割據對峙,遲遲不能實現統一。至於三國時期的南北對立,除了北方政權的民族特征外,其他都和4—6世紀基本相同。4—6世紀南北分裂的局面持續得比三國時期要長,則是因為北方政權內部整合(即所謂“中原化”)的進程耗時較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