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魏開國初期的戰爭模式(第4/11頁)

中山圍城的戰事

在皇始元年(396年)十一月,魏軍剛剛進入河北平原之際,拓跋珪主力就第一次嘗試包圍鄴城。但慕容寶固守城池,不肯出城交戰,拓跋珪認為“急攻則傷士,久守則費糧”,遂從中山撤軍,將行營安置在中山東南三百余裏的魯口城(今河北衡水市饒陽縣)。此時魏軍主力的主要工作是從河北各郡縣征集糧食,以支持大軍渡過冬季。魏軍主力駐紮在魯口城,也是為了控制河北平原的核心地區,便於各地糧食運輸到此,同時隔絕燕軍中山與信都間的交通。中山燕軍也對魏軍的搜糧、運糧武裝進行了攻擊,試圖切斷魏軍的補給來源。[17]

次年正月末,魏軍占領信都,拓跋珪主力進而轉移到楊城(今河北寧晉縣)。[18]這是為了更加逼近中山,便於魏騎兵洗劫中山郊外的村邑,並隔絕中山與鄴城之間的交通。但此時北魏後方發生內亂,拓跋珪急於撤軍回代北,便向慕容寶提出和議。慕容寶認為魏軍行將崩潰,遂集中“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向南進據滹沱河,試圖阻斷魏軍向井陘關及晉陽方向撤退之路。但野戰正是北魏騎兵所長,二月,雙方在滹沱河兩岸數度交戰,燕軍失敗,慕容寶率二萬騎兵逃回中山,十余萬燕軍被殲滅。而拓跋珪也放棄了班師之念,準備全面占領河北。

三月,魏軍復進至中山城下,燕帝慕容寶喪失鬥志,帶妻子宗族逃往遼西故地。但城中的鮮卑人仍堅守不降。魏軍圍城至四月,軍糧又將告罄,拓跋珪只得命拓跋儀暫時放棄對鄴城的攻勢,向主力軍隊靠攏,其實應當是為主力軍隊搜尋糧食。史書對拓跋儀所部記載不多,以形勢推測,他們應當和拓跋珪一樣,苦於在鄴城周邊搜尋糧食,而不能集中全力圍城作戰。受命之後拓跋儀部北上,並征集糧食運到楊城主力軍中。[19]此時,中山燕軍有過小規模出城作戰,但被魏軍擊敗,而魏軍也無法對城池展開強攻。

至五月,拓跋儀部搜集的糧食也無法滿足供應二十余萬圍城軍隊的需要,拓跋珪只得再度放棄對中山的圍困,向東到魯口、河間一帶收集糧食。[20]由於戰事已持續太久,民間可搜集的糧食極少,拓跋珪采納燕降臣崔逞的建議,允許百姓繳納桑葚充軍糧。[21]《魏書》和《資治通鑒》都未將此事系以日期,但河北地區桑葚的成熟在五月間,所以應是魏軍第二次放棄中山圍城期間之事。

進入夏季之後,中山城中的糧食也已經告罄,五千多名燕軍受命出城,到南方的常山郡一帶收集糧食。此時,中山郊外的農田雖多拋荒,但生長了較多野谷(穭)。七月間野谷成熟,城中人到城外采摘,得以維持一段時間,以待秋糧成熟。

八月,魯口一帶基本已無糧食可征收,拓跋珪部只能轉移至常山。此時發生大瘟疫,魏軍及牛馬病死一半以上。拓跋珪拒絕了群臣的撤兵請求,並派拓跋遵所部襲擊中山,搶收城外的谷物。至九月底,中山城中完全無食,三萬余名燕軍在慕容麟率領下出城向南尋食,至新市(今河北新樂縣)。拓跋珪率部北上迎擊,於十月初會戰擊潰燕軍,殘留在中山的燕朝臣僚相繼投降,魏軍乘勝占領中山。

守鄴城的慕容德得知中山陷落後,於魏天興元年(398年)正月放棄鄴城、撤往河南,拓跋儀進占鄴城。魏軍至此方基本占領河北地區。自皇始元年(396年)十一月魏軍進抵河北至天興元年(398年)正月克鄴城,共歷時十三個月。

拓跋珪時代轉型總結

拓跋部本是典型的草原遊牧部族。西晉末動亂時,拓跋人開始介入中原紛爭,與中原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之後又被前秦征服和直接統治,拓跋首領家族也被遷入內地,這使拓跋人對中原有了一定的認知。前秦瓦解後拓跋珪重新立國,拓跋部族還處在草原遊牧階段,但迅速開始了對漢地的擴張,驅逐後燕進占中原(黃河以北地區)。從部族整體角度看,這次大規模擴張的動因是對漢地物質財富的垂涎,即所有的拓跋族人都能從征伐中致富;從部族內部的政治發育看,則與拓跋珪主導的集權化密切相關。拓跋珪等在前秦為臣虜時,一方面看到了漢地核心區的富庶,另一方面則領略了前秦王朝君主集權的誘惑力,類似於劉邦項羽見秦始皇車駕而生“大丈夫當如是”或者“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當拓跋珪重新立國時,積極在部族內部推行集權和對漢地進行擴張,便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占領漢地使拓跋族人都得到實惠,更加擁護拓跋珪的統治;同時,來自漢地的臣僚也帶來了君臣觀念和統治制度,如燕鳳、許謙等早期漢人臣僚,以及給拓跋珪推薦《韓非子》的漢人公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