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魏開國初期的戰爭模式(第3/11頁)

魏軍兵力規模:《魏書·太祖紀》載皇始元年(396年)八月,“大舉討慕容寶,帝親勒六軍四十余萬,南出馬邑”,此外尚“別詔將軍封真等三軍,從東道出襲幽州,圍薊”[6],這支進攻幽州的軍隊顯然沒有算在四十余萬之內。但在攻占晉陽之後,魏軍要留一部分兵力占領並州和掃清燕軍殘余,所以參與進攻河北的兵力為三十余萬。[7]《魏書》沒有詳細記載這些部隊的編制,從有限的史料推測,非拓跋珪直轄的獨立作戰部隊至少有兩支:

一是衛王拓跋儀所轄的“五萬騎”,進入河北後負責進攻鄴城,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長期活動於河北南部;[8]

另一支是王建、李栗所轄的“五萬騎”,在從晉陽向河北進軍時充當前鋒,進入河北後則受命進攻信都(冀州治所)。[9]皇始二年(397年)正月占領信都之後,兩人就歸入了拓跋珪的直屬部隊,一起攻擊中山。所以三月慕容寶從中山逃走時,王建就在拓跋珪身邊,而李栗則參與了追擊慕容寶。[10]

除以上十萬騎之外,所余二十萬人應是拓跋珪直轄的兵力,且應全是騎兵。因為兩支偏師尚且都是騎兵,拓跋珪所轄的主力也應當是,如此,則參與河北戰事的三十余萬拓跋部隊都是騎兵。拓跋珪主力主要活動在中山及周邊地區,也參與過攻占信都的戰鬥。直轄部隊中有著名的將領長孫肥,其他情況則不詳。

燕軍兵力和分布:皇始二年(397年)二月,燕帝慕容寶曾伺機發起進攻,他在中山城中集結起的兵力有“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這幾乎是後燕都城中的全部兵力,其中還包含了剛從信都逃來的慕容鳳所部。

慕容德駐防鄴城的兵力不詳,但《晉書·慕容德載記》中提及他從鄴城撤往河南時,共有“戶四萬、車二萬七千乘”[11],這些鮮卑家庭能提供的兵力大概在三四萬左右。則後燕當時全國總兵力應為二十余萬。但各地郡縣的武裝過於分散,在拓跋騎兵席卷之下,幾乎沒有抵抗能力,長期堅持固守的還是信都、中山、鄴城三座城池中的主力軍。

魏軍對城池的攻堅戰

在魏燕戰爭中,以騎兵為主的魏軍幾乎沒有城池攻堅戰的能力和經驗。燕軍據守城池,使戰爭拖延了一年多時間。而且細尋後燕幾座重要城市—晉陽、信都、中山、鄴城的陷落,都不是因為魏軍的強攻,而是燕軍統帥喪失戰鬥意志棄城逃亡,或者城中糧儲耗盡、不戰自潰。下面進行逐一分析:

晉陽是後燕在太行山以西唯一的軍事重鎮。當皇始元年(396年)九月魏軍從代北直指晉陽時,燕並州牧慕容農並沒有固守晉陽的準備,他先出城與魏軍作戰,失利之後棄城逃歸中山。關於後燕放棄晉陽,史書有不同記載,《魏書》雲慕容農主動放棄:

九月戊午,次陽曲,乘西山,臨觀晉陽,命諸將引騎圍脅,已而罷還。寶並州牧遼西王農大懼,將妻子棄城夜出,東遁,並州平。[12]

《晉書》則載燕軍內訌使得慕容農無法入城:

魏伐並州,驃騎農逆戰,敗績,還於晉陽,司馬慕輿嵩閉門距之。農率騎數千奔歸中山,行及潞川,為魏追軍所及,余騎盡沒,單馬遁還。[13]

《資治通鑒》似兼采兩說,但又有增加:

戊午,魏軍至陽曲,乘西山,臨晉陽,遣騎環城大噪而去。燕遼西王農出戰,大敗,奔還晉陽,司馬慕輿嵩閉門拒之。農將妻子帥數千騎東走……獨與三騎逃歸中山。[14]

魏軍“乘西山,臨晉陽,遣騎環城大噪而去”的記載,很生動地表現了魏軍騎兵初臨時炫耀武力,且對堅城無可奈何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如慕容農據城堅守,可以長期對抗魏軍,但由於當地人對慕容鮮卑抱敵視態度,且城內糧儲缺乏,[15]導致慕容農不敢做長期堅守的計劃。而野戰正便於北魏騎兵發揮優勢。在慕容農棄城逃奔的過程中,又被魏騎追擊,幾乎全軍覆沒。

皇始元年(396年)十一月,魏軍從並州進入河北,“自常山以東,守宰或捐城奔竄,或稽顙軍門,唯中山、鄴、信都三城不下”[16]。這三座城池是燕軍的重點設防區。其他城邑則因缺少兵員和糧儲,沒有抗拒魏軍的能力。但魏軍始終未能對三城展開強攻,而魏軍在試圖圍困三城的過程中,也因缺糧而不得不到處輾轉就食(實際是搶掠),因而無法實現對城池的長期、有效圍困。

拓跋珪初到河北時,發現中山城池堅固,難以攻陷或封鎖,決定先集中主力進攻信都。皇始二年(397年)正月,魏軍“引騎圍之”,燕冀州刺史慕容鳳喪失鬥志,“逾城奔走,歸於中山”。此後一年時間,燕魏兩軍圍繞鄴城和中山展開了持久交戰。至於長期轉戰於鄴城周邊的拓跋儀所部五萬騎兵,史籍對其記載較少。所以我們只能從拓跋珪主力對中山的戰事來觀察這一時期的魏軍作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