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老朋友

英法聯軍占領廣州後,查抄總督、巡撫與其他衙門的档案,看到一份辦理“夷務”的密奏,發現有個中國老朋友一直在忽悠他們。於是,當英國代表與清廷在天津談判,看到這位老朋友觍顏出現在會場時,不由大怒,拒絕與他交談,並聲明他若在場,將中止談判。清方代表無奈,只得奏請這位同僚回京,以保全和局。

這位狡猾的中國老朋友,就是耆英(1787—1858)。他出身於世代簪纓之家(宗室正藍旗,其父祿康為東閣大學士),自己也官運亨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擢文淵閣大學士,賜紫禁城乘輿],鴉片戰爭期間,先後任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是中國近代史開場演出的重要角色。

在兩廣任上,耆英與英國人相處可以稱得上“融洽”二字。19世紀40年代末期,幾名英國商人從中國購買一艘平底帆船—其實是清朝的軍艦,駛往倫敦,這艘船被命名為“耆英號”(Keying);從此可知耆大人在中英友好關系裏的地位。

而在1843年夏天訪問剛剛被割讓給英國的香港時,耆英的風度給英國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港督德庇時與駐港英軍司令為他舉辦了盛大宴會,耆英在會上說:“我以清朝武士的信仰發誓,只要對中國外交還有發言權,兩國的和平繁榮將永遠是我最大的願望。”經過連續幾天的觀察,英國記者發現清朝官員並非都是呆板、愚昧與不苟言笑的人,他們還有另一面:“耆英和藹可親,富有幽默感,高超的外交技巧與良好的教養,幾乎無人出其右。他在宴會上談笑風生,但又極有分寸。”

耆英特別喜歡在宴會上唱歌。駐港英軍海軍司令官請他吃飯,退席前,他“主動唱了一首充滿激情的滿文歌曲”。次日,耆英設宴答謝英國朋友,“每喝掉一杯酒,他都會敲打手鏈,大喊一聲‘好’”。當雙方起立“為英國女王和中國皇帝幹杯”完畢,“耆英邀請香港總督唱一首歌,其條件就是他自己也唱一首。後來他果然一展歌喉,而且唱得還真不錯,並跟大家一起鼓掌,以示謝意”。不能不為耆大人的熱情所感染,接下來,除了香港總督,包括司令、大法官在內的多名英方友人“也都表演了歌唱”。

只是,十幾年後,英國人發現在档案裏的耆英,仍然只是一個保守、強硬乃至惡毒的清朝官員。他們並不奢望他在奏折裏為英國說好話,然而發現他在奏折裏傳達的英方信息或是有意誤導,或是隱匿不報,且憑空添出不少對英方人士的人身攻擊,尤其要命的是,關於允許外國人進入廣州一事,他曾當面對英方承諾了日期,而在給皇帝的報告裏他卻一字不提。

鹹豐八年(1858年)五月,眼看再不清算耆英的舊賬,則談判進行不下去,英國人不僅占領廣州,還要攻打天津,清文宗乃下旨賜耆英自盡,暫且安慰他那些受到傷害的英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