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臆想集‖

太平兵法

太平天國領兵諸王,雖非宿將,而作戰常合兵法。清軍屢屢吃虧,口頭上卻不服輸,總是說:“兵法戰策,草野罕有。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蓋有二三黠賊,采稗官野史中軍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訣。其取裁《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我軍堂堂正正,豈屑為之?”彼時正人君子瞧不起《三國演義》《水滸》,概歸諸誨淫誨盜之列。胡林翼嘗雲:“一部《水滸》,教壞天下強有力而思不逞之民。”殆即此意。

不過,湘軍中一線帶兵的大將不這麽看。譬如鮑超,他的軍事訓練正得益於此。弱冠時,他好聽“說部所載雲台、淩煙諸將相及郭汾陽(子儀)嶽忠武(飛)事跡,時時招文士講說,一入耳即識其詞不忘,並悟徹當日成敗得失之故”。此與太平軍的兵法都“取裁《三國演義》《水滸傳》”,如出一轍。

以胡林翼為代表的清代高官瞧不起《三國演義》《水滸》的兵法,其實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要知道,清太祖努爾哈赤是《三國演義》《水滸》的忠實讀者,且命人將《三國演義》譯為滿文,供臣下參習其中的文韜武略。即如袁崇煥之被戮,據說就是皇太極對《三國演義》中的離間計學以致用的結果。可見,滿洲立國,《三國演義》之功莫可掩。而清國幾被同樣善學《三國演義》的太平軍顛覆,若講報應的話,則明人羅貫中編次《三國演義》,可視作勝國為新朝埋下的定時炸彈。

然而,太平軍所向有功,則又必非毫無技藝者。經深入考察和分析,湘軍情報人員終於搞清楚太平軍的常訓科目只有三項,而這三項就構成了太平軍的核心競爭力。

其一曰“聲”“萬人大呼‘殺妖’”,其聲震天,入耳驚心。

其一曰“色”“衣巾旗幟,一片紅黃”,視覺刺激十分強烈。

其一曰“奔走”“以大旗數面各領一隊,牽線急趨,以捷走不脫落為合式”。此處提及之“牽線”,是太平軍最常用的行軍列陣之法。一軍之卒“膚相挨,足相躡”,接續而行,隊列中間以大旗數面,各領千余人。數萬人行軍,亦用此法,故常常“首尾蜿蜒二三十裏”。清軍偵探見輒喪膽,每報“賊軍排列數十裏”,其實不過是“一線單行”(大路亦用雙行),並無旌旗蔽野的規模。“牽線”行軍,紀律極嚴,“凡行走亂其列者,斬”;即體力不支欲稍息路旁者,其上司亦毫不留情“手刃之”。以故,數萬人之伍,數十百裏之途,亦能“魚貫以進,斬然不紊”。行軍途中,若遇敵軍來襲,眾卒唯視各隊“大旗所往而奔赴之,無敢或後”,故能保持隊形,臨危不亂。

於是,僅憑“奔走”“聲”“色”的技術,本應是烏合之眾的太平軍,居然成了勁旅。甚至在散處村館民舍之時,一經下令,兵卒各覓隊旗,實時成隊,轉瞬即由寄居之民變成肅殺之陣。對太平軍的訓練成果,湘軍無可奈何;欲稍稍減弱這種民兵合一戰法的威力,就只剩下燒民房這一條辦法。胡林翼曾下令:“打仗之時”“派人先焚賊居”。“見屋即燒”“無論是民居,是賊館”“凡大屋,尤須密燒”。也是無奈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