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戰功誰第一

湘軍攻南京,入城首功為邵陽李臣典,載諸當時詔奏,似無疑義。然而,朱洪章才是第一位沖入南京的將領,這種說法也很有說服力。

洪章(1832—1893),字煥文,貴州錦屏人,苗族,官至總兵,謚武慎。二十歲,洪章加入時任鎮遠知府胡林翼的勇隊,其後,再改隸塔齊布麾下,後入曾國荃之軍,參與攻打南京。他在地域主義嚴重的湘軍,“以黔軍特立”,不得不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血汗。他指揮工兵開挖地道,“垂成而陷”,四百人無一生還,他也差點兒犧牲,擦幹淚,繼續挖,終得成功。克城前夕,國荃召集諸將,問誰打前鋒,竟然無人應聲。洪章憤而出隊,受了令箭,遂於地道爆發之後,“從火焰中躍沖缺口上”,以長矛牽引部下,“肉薄蟻附而登”。等他的敢死隊進了城,才有“諸將從之”。

這段記載見於他的自傳。曾國荃為他自傳作序,也是一篇證詞,謂“甲子金陵之役,(洪章)於槍炮叢中搶挖地道,誓死滅賊,從城缺首先沖入,因而削平大難”。然而,作序時已是光緒十六年(1890年),洪章兩年後便過世。作為前敵統帥,國荃為什麽不在二十年前如實報告,讓功臣享受實至名歸的待遇?

一般解釋是,當日跟隨洪章入城的“諸將”之一李臣典,克城半個月後病逝,曾國藩“深為可憫”,遂授意幕府調整功臣次序,將臣典換為第一。細節則見於沈瑜慶(貴州巡撫,“中興名臣”沈葆楨子)特為洪章鳴冤的詩序,略謂,洪章知道自己被黑,憤憤不平,找國荃要個說法,國荃能說什麽呢?乃“以靴刀授之”,說,次序調動,這事由我哥做主,我不知情,但我知道實際操作的人,是幕客李鴻裔。你去手刃了他,解解氣,如何?洪章“笑而罷”。張之洞據此,還專門奏請為洪章落實政策,恢復名譽。

李家不高興了。臣典之孫世由,雖好佛學,對此卻不能忘情。他說,爺爺輩的老帥、老將軍走得差不多了,剩下一個朱洪章,偏還“黃金滿籝”,於是到處找人寫翻案文章,“汲汲於身後之名”。而拿錢胡寫的人真不少,積非成是,以致“聽者不察”,謬種流傳,“甚矣筆載之不可不慎也”。於是,他也搜集了一些官司記載,為先祖正名。

掌故愛好者黃浚卻不愛聽這話,他說,到底誰第一個沖入南京,還真有疑義。第一,“國人例歸功死者”,臣典破城不久即死,大家徇乎人情,歸功於他,可以理解。第二,洪章不是湖南人,在軍中或受排擠,以至湘人攘其功,也能理解。第三,找到曾國荃原奏,寫得很清楚,登城九將,不僅洪章排名第一,甚至臣典猶未列名。第四,曾國荃之序,沈瑜慶之詩,張之洞之奏,這豈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因此,他敢說“朱洪章首功,當時必有極普遍之傳說,殆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