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國稱霸(第2/33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來可以大大方方用個“殺”字。然而魯僖公要公子買死,名不正言不順,實為陷害忠良,濫殺無辜,但又不能明說,因此用個古怪的“刺”字,留待後人去猜想。

我想說的是,一個缺德的領導背後,總有一批倒黴到隨時準備背黑鍋的下屬。

現在衛國已經不是問題了,晉文公沒有浪費太多時間,迅速揮師南下,進攻曹國,包圍了曹國的國都陶丘。這時候他指揮的部隊不僅僅是晉國三軍,還有加入到晉軍中的齊、秦兩國部隊。

晉軍集中力量進攻陶丘的城門,曹國人拼死抵抗,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晉軍死傷累累,在陶丘城下留下大量屍體,仍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冷兵器時代,攻城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孫子兵法》曾這樣描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fén)轀(wēn),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將孫子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文:最上乘的用兵之法,以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取勝;其次以打敗敵人的軍隊取勝;攻城是下下之策,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為了攻城,光準備器械就得三個月;如果一時攻不下,就得在城外修築土丘圍城,又得三個月;如果還攻不下,攻方將領難免心浮氣躁,驅使士兵像螞蟻一樣進攻,搞人海戰術,死傷更加慘重,有可能高達三分之一以上,而敵城仍然屹立不拔——這就是攻城的災難。

這段論述,生動地反映了攻城的艱辛,也體現了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指導思想。回想起來,齊桓公和管仲縱橫中原三十年,雖然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但總是盡量避免戰爭的發生,更多采用外交和謀略來解決問題,與孫子的思想不謀而合。而現在,晉文公剛出江湖,就在陶丘城下陷入攻城的困境,勇氣雖然可嘉,謀、交略嫌不足。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晉文公之所以強攻陶丘,與其救援宋國的戰略目標有關。宋國在楚軍的進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如果不盡快解決曹國而對宋國直接施以援手,那麽當晉軍與楚軍主力相遇的時候,曹軍勢必成為晉軍的後顧之憂。因此,救宋必先破曹,攻城雖是下策,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晉文公本來以為,以晉國三軍的實力,加上齊、秦二國之助,攻下陶丘只是小菜一碟。沒想到,這碟小菜卻是如此難啃。曹國人不但打退了晉軍的進攻,還采取心理戰術來削弱晉軍的鬥志——將晉軍留下的屍體掛在城墻之上。這一招非常狠毒,晉軍士兵看到如此場景,又憤恨又驚懼,箭不敢射,石頭不敢扔,梯子也不敢搭,生怕破壞了同袍的屍體,攻城一時陷於停頓。

有人給晉文公獻了一條“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謀:將晉軍部隊遷到陶丘郊外的曹國公墓去駐紮,並且宣稱,要挖曹國人的祖墳作為報復。

祖墳被挖,那是天都要塌下來的大事。而挖人家祖墳,也是缺德得不能再缺德的事,如果不是有曹國人掛屍在先,晉國人也不敢這麽做——人嘛,畢竟還是有底線的。曹國人聽到這個消息,無不感到恐懼,而且愧疚萬分。他們立刻派人與晉國人談判,要求晉軍趕快撤出公墓,別再騷擾他們祖先的神靈。

晉文公很爽快,說行啊,只要你們將晉軍的屍體都收拾好,裝在棺材中送還給我們,我們就馬上撤出公墓,這仗該怎麽打還怎麽打,大家都別再耍小聰明出毛招了。

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曹國人當然答應。幾天之後,他們將晉軍的屍體收斂妥當,用牛車拉著幾百具棺木,打開城門送往晉軍大營。隊伍剛出來三分之一,聽得城外一通鼓響,無數晉兵從四面八方湧過來。曹國人情知上當,想關門,門卻被牛車堵了個嚴實。手忙腳亂的工夫,晉國人已經控制了城門,陶丘城陷落了。

曹共公當年好奇心作怪,偷看晉文公洗澡,現在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晉文公當眾數落他的罪狀,總共有三條:

第一,不用僖負羈這樣的賢臣;

第二,小小曹國,居然有“乘軒者”(大夫)三百人,政府官員嚴重超編;

第三,不尊重貴人,偷看人家洗澡。

根據《左傳》的記載,僖負羈當年背著曹共公給重耳送飯,並非出於他自己的意願,而是他老婆勸說的結果。就算是他自己的意願,因為送過一頓飯,就被稱為賢臣,也實在是太帶有主觀色彩了。但是對於晉文公來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現在正是時候。為了表達對僖負羈的敬意,他還特地給部隊下了一條命令,不許任何人闖進僖負羈的宅子,違者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