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國稱霸(第4/33頁)

僅以晉國三軍奔襲楚軍,勝算微乎其微。但如果坐視不救,宋國必定會背棄晉國,轉而投向楚國的懷抱,這對晉文公來說,將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打擊。

他只能想辦法繼續牽制並調動楚軍,迫使其離開宋國,主動來找晉軍決戰。

新任中軍元帥先軫提出一套解決方案:

一方面要求宋國人以重金尋求齊、秦二國的幫助,請齊、秦二國向楚國呼籲停戰;

另一方面,在齊、秦二國呼籲停戰的同時,晉國將曹共公囚禁起來,並把衛、曹二國的土地贈送給宋國。

楚成王得知此事,定然惱怒,不同意齊、秦二國的停戰呼籲。而齊、秦二國接受了宋國的重金賄賂,又惱怒於楚國人的蠻不講理,必定會全力以赴,與楚國人一戰。(反之,如果楚成王同意停戰,則正中晉文公下懷,以和平方式解決宋國問題,功勞還是他的。)

先軫的方案,好比將一個燙手的山芋強行塞到楚成王手裏,他接或是不接,都將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晉文公采納了先軫的建議。

先軫的計謀高超,楚成王的警惕性更高。齊、秦兩國使者一進楚軍大營,他便嗅到了可疑的味道。不久又聽到晉國瓜分衛、曹兩國的土地轉手送給宋國的消息,更加證實了他的想法:這是晉文公給他布下的一個圈套。

以楚成王的脾性,自然不會答應齊、秦兩國提出的停戰呼籲,讓晉文公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拒絕的話,齊、秦兩國就被徹底推向晉國那一方,成為楚國的敵人了。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在兵力上已經超過了楚軍,而且很有可能導致魯、鄭、陳、蔡等同盟見風使舵,倒戈一擊。

楚成王思前想後,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撤軍回國。

作為一個牌桌上的老手,他清楚地知道,當對家將所有好牌都抓在手裏,而且上下兩家都傾向於支持對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我不玩了。

楚國人辦事歷來雷厲風行。當天晚上,楚成王帶著自己的衛隊開始從宋國撤離,退回到楚國境內的申縣建立指揮部,在那裏繼續指揮全局。同時命令鎮守谷城的申叔侯撤軍,命令圍攻商丘的成得臣放棄進攻宋國,將部隊迅速撤回楚國。

楚成王深知成得臣不甘心就這樣放棄,還派人專門給他帶去一封信,信上說:“晉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什麽樣的苦都吃過,最終還是得到了晉國,這是因為老天眷顧他,而且幫助他排除了障礙。天命如此,非人力所能廢。兵書上說,敵我旗鼓相當則避而不戰;又說,要知難而退;還提到,不要和有仁德的人作戰。現今的情況就是這樣。請你一定遵照命令,穩妥安排退軍事宜,不得有誤!”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英雄。但成得臣看到這封信,第一反應不是服從,而是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判斷:有人在楚王面前說我的閑話。

自子文讓賢以來,成得臣就擔任了楚國的令尹。令尹乃是楚國的首席執政官和軍事指揮官,出征宋國本來也就是他分內之事。然而楚成王一開始並沒有考慮讓成得臣擔綱,而是請已經退居二線的子文出馬,明顯是不放心將這麽大的軍事行動交給成得臣指揮。雖然子文用消極怠工的辦法逼迫楚成王起用成得臣,而且成得臣一出馬就贏得了大眾的滿堂喝彩,但在成得臣心裏,已經埋下了自卑的陰影。

他迫切需要通過這場戰爭來證明,自己並不比子文差。

但是沒想到,這仗一打就是三個月,商丘城近在眼前,卻總是屹立不倒。恰在這時候,他又收到了退兵回國的命令。對於成得臣來說,這道命令無疑是一道催命符。他絕望地認為,自己這次無功而返,必定使楚成王更加懷疑他的能力,同時也會使國內產生一種“子玉不如子文”的輿論。

不是曾經有個小孩說過“給子玉兵車超過三百乘,肯定有去無回”的話嗎?連小孩子都敢這樣大放厥詞,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等著看他成得臣的笑話。

怕是有人嫉妒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令尹,擔心他攻下商丘城,立下蓋世奇功,因而向楚王進了饞言,命令他趕快從宋國撤軍。這個念頭在成得臣腦子裏一閃過,立刻變成了鐵定的事實。

既然是這樣,那我就徹底打敗晉國軍隊,讓你們這些閑人看看我的厲害!

成得臣派人到申縣給楚成王送去一封信,請求與晉軍一戰。信中寫道:“並非我想立功,而是希望通過這次戰爭堵住某些人的嘴。”

“混蛋!”楚成王氣得差點跳起來。但是多年的執政經驗使得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沒有當著使者的面發火。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成得臣,居然將戰爭當成了賭氣的工具,他難道不知道,戰爭不是遊戲,戰爭是會死人的,稍有不慎就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嗎?楚成王很後悔沒有堅持己見,將軍國大事托付給了這樣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可現在又有什麽辦法呢?遠征軍的主力還在宋國,如果此時撤換成得臣,恐怕引起軍心混亂,被晉國人趁火打劫。更可怕的是,成得臣很有可能擁兵為亂,反過來進攻楚國,那樣的話,事情就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