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楚國稱霸(第4/28頁)

所謂三王之子,就是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的後人,也是楚國王室的重要組成部分。楚莊王提出將這些人送給鬥越椒做人質,打的也是一張親情牌,希望鬥越椒看在同一個祖宗的份上,不要分裂楚國。

但是,這一建議被鬥越椒拒絕了。他帶領大軍向郢都前進,並在漳澨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

事到如今,楚莊王不打都不行了。他只好率領部隊從郢都出發,前去迎戰鬥越椒。

雙方相遇於臯滸。從人數上講,楚莊王的部隊占優勢。但是,從質量上講,鬥越椒率領的若敖之卒,自古以來就是楚軍的精銳,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有豐富的戰爭經驗,與普通的楚國部隊相比,是職業軍人與義務兵的差別,不可同日而語。鬥越椒本人更是文武雙全,出得朝堂,下得戰場,尤其以善射聞名於世。

當時兩軍對峙,鬥越椒藝高人膽大,單車獨乘跑出隊列,要求楚莊王出來對話。楚莊王早就聽過鬥越椒的箭術,沒有上他的當,遠遠地躲在射程之外,甘當縮頭烏龜。

鬥越椒在陣前叫罵了一通,也不見有人出來應戰,於是認準楚莊王所在的位置,遠遠地彎弓搭箭,一箭射過來。

按照人們的常識判斷,鬥越椒這一箭無論如何傷不到楚莊王,因為它在半路就會失去勁道,掉在池塘裏。楚莊王也是這麽認為的。所以,當他看到鬥越椒彎弓搭箭的時候,心裏一點也不緊張,等到他意識到不對勁的時候,那箭已經“嗖”地一聲,射穿了戎車的車轅,牢牢地釘在戰鼓的鼓架上。

楚莊王冒了一身冷汗。鬥越椒一箭不中,又射一箭。這一箭再次射穿車轅,而且將戎車的車篷射穿,不知所終。楚莊王再也受不了了,連忙下令全軍撤退,避其鋒芒。

當天夜裏,楚莊王派人在大營中巡視,安慰士兵說:“當年先君楚文王討伐息國,在息國的大廟中獲得三支長箭。鬥越椒偷走了其中兩支,已經射完了,沒什麽好怕的了。”

這話連楚莊王本人都不太相信,但是對於鼓舞士兵們的士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天一早,楚莊王率領全軍撲向鬥越椒的部隊,將鬥越椒和他的若敖之卒全部消滅。

關於這一戰,《左傳》的記載可謂簡之又簡,僅有“(楚莊王)鼓而進之,遂滅若敖氏”,幹巴巴的九個字。但是,在後世人的杜撰中,這一戰卻是精彩紛呈,高潮叠起。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是出現了一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神箭手養由基,與鬥越椒兩人隔著一條河比賽射箭,結果養由基輕而易舉地將鬥越椒射死,為楚莊王平息叛亂立下了頭功。

既然是杜撰,我們姑妄聽之罷。值得一提的是,養由基這個人物,在《左傳》的記載中,還將多次出現,畢竟不是憑空捏造的人物。

通過臯滸之戰,楚莊王徹底清除了若敖之族對楚國政局的影響,對穩定楚國內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想當年,子文在臨死之前勸自己的族人遠離鬥越椒,可謂有先見之明。但是,在鬥越椒當上令尹之後,若敖之族非但沒有逃離楚國,反而助紂為虐,幫助鬥越椒囚禁和殺死蒍賈,走上了叛亂和分裂楚國的道路,因此才會有滅族之災。

若敖之族也並未因此完全絕後。鬥越椒舉兵反叛的時候,若敖有一位後人,名叫克黃,時任楚國的箴尹(官名),被楚莊王派去出使齊國。回來途中,他聽到鬥越椒反叛和戰敗的消息。跟隨他的人都說,不能再回楚國去了。克黃說:“拋棄君主的使命,這樣的人誰敢收留?君主就是天啊,獲罪於天,哪裏有地方可以逃逸?”於是從容回國復命,然後跑到司法官那裏去聽候發落。

克黃的行為使得楚莊王相當感動,他不禁又想起子文擔任令尹期間為楚國所作的重大貢獻,說:“如果連子文都無後於楚國,我們又如何能夠鼓勵大家團結一致,建設楚國的美好明天呢?”於是網開一面,讓克黃官復原職,並且給他改名為生,生生不息的生。

在這之後,一個名叫蒍敖的人登上政治舞台,擔任了楚國的令尹。蒍敖又被稱為孫叔敖。在歷史上,“楚莊王加孫叔敖”這對組合的名氣,並不亞於“楚成王加子文”組合。

【外戚幹政:外公政治】

公元前608年,在經歷了一場腥風血雨之後,魯文公的兒子公子倭終於登上了魯國君主的寶座,成為了歷史上的魯宣公。

春秋時期,子以母貴。兒子的地位取決於母親的地位,而母親的地位取決於兩點:一是她的娘家的地位,二是她在夫家的受寵程度。而前者往往又決定後者,也就是說,一個女人的娘家地位高,她在夫家自然容易受到尊重和寵愛,這是政治婚姻的本質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