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現在,如果按照“三個世界”理論對公元前三世紀初的中國諸侯進行分類排名的話,將是這樣一個結果。

第一世界:秦、齊、楚三國。

第二世界:趙、魏、韓、燕四國。

第三世界:宋、魯、衛、周等小國,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加起來,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迅速發展壯大,又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奪得魏、韓等國大片土地,雖然公元前297年被匡章帶領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但不能動搖秦國作為當世第一強國的根基。

齊國地處東海,得漁鹽之利,經濟發達。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幾代國君苦心經營,再加上孟嘗君主持合縱運動,領袖群倫,堪與秦國為敵,為當世第二強國。

楚國是老牌的霸主之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本來足可與秦、齊抗衡,無奈楚懷王昏庸無能,喪師辱國,將大好河山丟失了一大片,只能屈居第三。

趙國在三晉中地域最廣,又得代地的良馬之利,位居第四。

魏國在戰國前期一度稱霸天下,長達百余年之久。然而自魏惠王中晚期以來,國勢每況愈下,逐漸淪為二流強國,反被秦、趙等國超越,排名第五。

韓國地域狹小,東有齊,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趙、魏,一直是仰人鼻息,在夾縫中求生存,排名第六。

燕國地處北方,國力歷來不強,加上當年子之之亂,差點被齊國所滅,後雖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在戰國七雄中排名最後。

現在要說的,是關於趙國的事。

胡服騎射,趙軍崛起

趙武靈王繼承君位,是在公元前326年,也就是秦國在龍門舉行臘祭的那年。當時他才不到二十歲,上台後先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虛心向父親趙肅侯留下來的重臣肥義問政,並且增加肥義的俸祿。

第二件事,國內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養老金。

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秦國已經強大,秦惠王任用張儀為相,施展連橫手段,不斷蠶食中原各國的土地,三晉首當其沖。

趙武靈王知道,單靠趙國的力量,是無法與秦國抗衡的。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三晉必須聯合起來,共同抗擊秦國的入侵。

出於這種目的,他參加了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組織的五國相王,趙國成為三晉中最後一個稱王的國家。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組織五國伐秦,趙武靈王積極參與。但是,由於合縱各國各懷心思,最後真正討伐秦國的,只有三晉的部隊。秦國派樗裏疾出關迎擊,將三晉聯軍打得大敗,齊國又趁火打劫,致使趙國遭受巨大損失。趙武靈王一怒之下,宣稱:“有名無實的大王,我不當!”於是去掉王號,令臣民稱自己為君。

此舉大有與合縱運動劃清界限之意。

確實,自此之後,合縱與連橫之間的數次交鋒,趙國基本上都沒有參與。即便如此,秦國仍然沒有放過趙國。公元前313年秦軍伐趙,攻取藺城,俘虜趙將趙莊。這一戰史稱“趙莊之戰”,秦軍斬首甚多,後來蘇代說:“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足見趙國損失之慘重。

趙國的威脅不只來自於秦國和齊國。

趙國東北與東胡相鄰,北面與匈奴相接,西北和林胡和樓煩接壤,這些都是遊牧的少數民族,它們驍勇善戰,來去如風,經常襲擊趙國的邊境地區,燒毀房屋,擄掠百姓,給趙國造成很大的困擾。更有一個中山,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幾乎是“嵌”在趙國腹地,成為趙國的國中之國,讓趙武靈王吃不香,睡不好。

究竟怎樣才能讓趙國強大起來?

公元前307年正月,趙武靈王召見肥義商議天下大事,談了整整五天五夜。然後趙武靈王親自率兵討伐中山,一直打到房子(地名)。接著他又巡視代地,北至無窮(地名),西至黃河,遊覽了一圈之後才回到邯鄲。

他將所有大臣都召集起來開了一個務虛會,會議的主題是:如何將趙國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強國?

他在會上說:“過去我們的先王順應潮流,向南擴張勢力,又沿著漳河、滏水修築長城,攻取郭狼和藺邑,在荏地打敗林胡,但是未竟全功。現在我們北有燕,東有齊,西有林胡、樓煩和秦國,南有魏、韓,中有中山,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隨時可能滅亡,大家說怎麽辦?依我看,只有一個辦法,向胡人學習騎射之術。但是,咱們中原人穿的寬袍大袖很累贅,我想先從服裝著手,讓趙國人從此改穿簡短的胡服。”

此言一出,群臣嘩然。

自古以來,中原民族有一種驕傲,就是認為自己比周圍的少數民族高一等級。這種高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技術上,更體現在文化上。簡單地說,中原人認為自己是有教養的,而所謂的“四夷”是沒有教養的。孔夫子就曾經說過,“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君”,意思是夷狄就算有人管,也不如華夏沒人管,那是因為人的素質相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