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章 臥薪嘗膽(第4/4頁)

“夫興師舉兵,必先內蓄五谷,實其金銀,滿其府庫,勵其甲兵。”(《吳越春秋》)計然開始了,他說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有足夠的糧食儲備。“我們要藏富於民,稅賦要低。可是,大王免了稅,為什麽百姓還是不富有?糧食還是沒有儲備?因為免稅是錯誤的。”

勾踐眨眨眼,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範蠡也眨眨眼,思考著。

“如果向百姓收取二十石糧食以下的稅,百姓就不會努力種糧,因為不用努力就夠吃了;向商人收取九十石糧食以上的稅,商人就無利可圖,就不會經商了。所以,稅賦應該在三十石到八十石之間,這樣農民就必須努力種田,而商人有利可圖,就會經商。那麽最後,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商人的利益增加了,國家的糧食庫存也增加了。”計然說到這裏,勾踐眼都直了,茅塞頓開。

“我怎麽就不會這麽思考問題呢?”範蠡喃喃自語,對計然十分佩服。

“種地不是傻種,要懂得自然的規律。月亮每十二年為一個周期,進行周期性循環時,大地萬物也會隨之變化……自然的周期是每隔六年一次豐收,每隔六年一次持平,十二年一次饑荒。如果處理不好,人民就會對你的統治沒有信心,離你而去。古代的聖人由於能早早預知自然界的變化,所以預先做好準備……”計然侃侃而談,都是勾踐從來沒有聽說過的道理。

“哇噻,從前以為有沒有文化都一個鳥樣,現在看來真不一樣。”勾踐在心裏說,從此對中原文化有了憧憬。

“越國國土狹小,如果單靠種地,恐怕很難富足。但是,我們越國的位置處在吳國、楚國和百越之間,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國家,我們如果經商,那將是快速致富的方法。”計然說起了經商,範蠡瞪大了眼睛,他也對經商感興趣。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史記》)計然說了一通原理,又舉了幾個例子,範蠡細心地記錄下來。

“先生,那,具體點,我們該怎麽做?”勾踐探出頭去,兩眼盯著計然,急急地問。

“好,我有七條經商策略,按照這七條去施行,應該可以幫助大王早日復仇成功。”計然說,還是那麽不急不慢的樣子。

“先生等等,我叫人來記錄下來。”勾踐生怕忘了,要喊人來記,旁邊範蠡急忙說:“大王,不要叫人了,我在記呢。”

勾踐這才發現範蠡在記,笑了笑。

計然七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經商法則,按理說大家應該記住。

可惜的是,失傳了。

《史記·貨殖列傳》中,計然的出場在管仲之後,為第二位。而以經商而言,計然應該排在第一,中國商學的祖師爺非計然莫屬。後來範蠡運用計然的商學原理經商,富甲一方,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人陶朱公。

“計然之術”、“計然之策”是兩個應用不太多的成語,意思是發財的辦法,這兩個成語,就是來自計然七策。

至今,在浙江慈溪縣慈城鎮黃山村的計家山下,有一計然泉,想發財的人不妨去討口水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