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東郭先生和狼(第2/4頁)

看來,對一個人的性格,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結論是不同的。

“不,再怎麽說,他也是我侄子。”

最終,子西沒有聽從勸告,派人悄悄去吳國接公孫勝。

公孫勝過得怎麽樣?

不爽,很不爽,非常不爽。

自從奶奶來了之後,祖孫二人也算是相依為命。不過,與伍子胥的關系變得非常冷。為什麽與伍子胥變得疏遠?說起來,原因不少。

當初吳國討伐楚國,公孫勝就曾經私下找到伍子胥,請求讓自己回去做楚王,被伍子胥以吳王不同意推脫了,實際上公孫勝知道,伍子胥要滅掉楚國或者摧毀楚國,根本不考慮公孫勝的問題。後來吳軍拿下郢都,伍子胥鞭屍楚平王,公孫勝非常不滿,畢竟那是他的親爺爺。

公孫勝有一點跟伍子胥非常像,那就是把仇恨記得很深,他始終記得當年怎樣逃出鄭國,當然,不是伍子胥一路上照顧他保護他那一段,那是恩,他不在乎。他記得的是父親太子建被鄭國人所殺的那一段,這個殺父之仇他一直記在心間,發誓要報。

所以,當吳軍拿下楚國之後,公孫勝派人去向伍子胥請求討伐鄭國,為太子建報仇。可是,伍子胥拒絕了,這讓公孫勝傷心透頂,也絕望透頂。

“伍子胥,不靠你,你看我能不能報仇。”公孫勝發誓,從那之後,再沒有去找過伍子胥。

而伍子胥也感覺到公孫勝的不滿,於是,基本上不再往來。

兩年前,奶奶死了,公孫勝更加感到孤獨無助。於是,公孫勝開始在吳國招納亡命之徒,準備報仇,他要刺殺鄭國國君。

就在這個時候,楚國來人了。

“太好了,我回去。”公孫勝毫不猶豫,他早就不想在吳國待了,他恨這個國家。

“那,要不要先跟伍子胥道個別?”使者問。畢竟,這是人之常情。

“不用理他,走。”公孫勝用很不屑的語氣說,連使者都有些驚訝。

就這樣,公孫勝悄悄回到了楚國。

後來公孫勝偷偷回楚國的事情被伍子胥知道了,伍子胥大罵公孫勝的良心被狗吃了。而夫差知道之後,對伍子胥再添不滿。

公孫勝回到楚國,子西非常高興,對這個侄子也很照顧,把巢地作他的封邑,級別為公,稱為白公。從現在開始,公孫勝就成了白公勝。

“叔,我有一個要求。”白公勝只高興了一下,就開始提要求。

“你說。”

“鄭國人殺了我爹,我要為我爹報仇,請求討伐鄭國。”白公勝的腦子裏只有報仇,對別的不感興趣。

“這,你也看到了,國家現在百廢待興,還沒有走上正軌,等等吧。放心,你爹也是我哥哥,哥哥的事情我不會忘記的。”子西沒有答應,但是也沒有拒絕。

就這樣,白公勝到了巢地,這裏是楚吳邊境,白公勝率領著楚軍防禦吳軍。

看來,朋友變敵人和敵人變朋友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不過,在白公勝的心裏,想著的始終是向鄭國人報仇。

沒多久,白公勝又去找子西,要求討伐鄭國。

這一次,子西答應了,但是說要看時機。

實際上,這個時機是很難等到的,鄭國可不像蔡國那麽簡單,以楚國現在的實力,打鄭國沒有什麽勝算。何況,只要楚國打鄭國,吳國就幾乎可以肯定會救鄭國。

又過了一段時間,恰好是晉國內亂,鄭國支持中行家和範家,等到中行家和範家戰敗,晉國討伐鄭國,鄭國只得向楚國求救。

救,還是不救?當然要救。理由很簡單,首先,如果晉國滅了鄭國,對楚國非常不利;其次,如果楚國不救,鄭國會向吳國求救,吳國出兵,楚國當然不願意見到;第三,從國際道義出發,也應該救。

子西率領楚軍救鄭國,晉國撤軍了,於是,楚國和鄭國順勢結盟。

從國家利益來說,子西的做法完全正確。

【誰是仇人?】

可是,白公勝不這麽想,他在想什麽?

“狗日的子西,他在忽悠我,楚國沒有一個好東西。”這是白公勝的想法,他認為子西騙他回來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利用他對抗吳國。

“鄭人在此,仇不遠矣。原來鄭國人就在我身邊,仇人就在眼前。”白公勝認定子西就是鄭國人一夥的,所以,他就是仇人。不僅子西,子期也是鄭國人一夥的,也是仇人。

既然確定了子西和子期就是仇人,而且就在眼前,那報仇的第一個目標重新鎖定:子西和子期。

白公勝開始準備,除了從吳國帶來的一幫亡命之徒以外,又繼續招納勇士。按照白公勝的計劃,只需要找夠五百名亡命之徒,就能動手了。

“怎麽樣,有沒有信心?”白公勝有一個得力助手,這人叫石乞,是從吳國帶來的勇士,招人的任務主要由他在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