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章 無射是個鐘(第2/4頁)

“用搜刮民眾的財產來充實王室,如同在河流上遊建大壩來蓄水,很快就會導致下遊幹涸和氣候異常。我們周室的官員對於預防災害,所疏漏的地方已經很多了,現在又要侵奪民眾的資財來助長災禍,這是拋棄善政而置民於死地啊。”

洋洋灑灑,語氣中還帶著氣憤,單穆公竭力勸阻。其實,他很想說周景王的做法很可能引發國人起義,不過想了想,沒有說出來。

“老單,你太誇張了。”周景王笑笑說,他才不在乎屁民們的財產會不會縮水。

周景王最終還是實施了他的“貨幣改革”。

可笑的是,幾千年後的今天,竟然還有國家采用周景王的辦法來搶奪老百姓的財產,以大面額新貨幣取代小面額舊貨幣,卻限定每個人的兌換量,結果民怨沸騰,最終不得不廢止新幣,並且將財政部長作為替罪羊槍斃以安撫民心。

歷史車輪在前進,可是某些統治者的智商毫無進步。

【錢的來歷】

說到貨幣政策,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貨幣史。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

周朝基本沿襲商朝的銅幣,不過,形式有些變化。

到春秋,各國各自鑄幣,周王室、晉國、鄭國、衛國等宗親國多采用“布幣”。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齊國和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幣形如刀。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因此楚國的貨幣與商朝一脈相承,這也證明楚國並非蠻夷之地。

秦國使用圓幣,幣中央有圓孔和方孔兩種。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也就統一使用圓幣,這一用,就是幾千年。

布幣在當時流通最廣,布幣的形狀主要有鏟型和鼎型。

當時有一種農具叫做錢,形狀如鏟,主要用來耨草。所謂鏟型布幣,在當時是錢型布幣。因為流通量很大,中原一帶就把這種布幣簡稱為“錢”。

現在人們稱貨幣為錢,就是這樣來的。

【鑄無射】

貨幣改革,導致民怨沸騰。不過還好,貨幣流通量沒有明顯增加。

為什麽呢?新幣換舊幣多換來的銅去了哪裏?

“哈哈哈哈,老子現在有這麽多銅,老子要鑄無射大鐘了,有多大?大到要創造世界紀錄,兩千四百斤。”兩年之後,周景王宣布。

原來,貨幣改革的目的在這裏。

所以,多數打著改革幌子的統治者,真實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

周景王要鑄大鐘?腦子進水了?所有人都這麽想。

鑄造大鐘在那時候是一項重大工程,基本上全國的工匠都會被征集到,並且將要耗費大量的木材,這又要耗費大量的人力。這麽說吧,這項工程,基本上等於大煉鋼鐵,又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

單穆公來了,他又要勸勸周景王。

這一段,同樣見於《國語·周語下》。

“大王,不行啊。貨幣改革就已經讓中產階級被消滅了,現在又要鑄大鐘,老百姓的負擔又要加重。如果老百姓的存款都被搶走,現在又加重他們的負擔,他們怎麽活下去?”單穆公勸告。

“屁民們能不能過下去,幹我鳥事?我就想搞一個標志性的東西來流芳千古,讓世世代代的人看見這個大鐘就想起我來。”周景王根本就不想百姓,自然不會聽從單穆公的勸告。

“那,鐘這個東西不過是用來奏樂的,何必要造這麽大呢?鐘造得太大,耳朵就無法聽到它的聲音。鐘聲是讓耳朵聽的,耳朵聽不見,那還算鐘嗎?就像眼睛看不清楚的東西,不能硬讓眼睛去看。眼睛所能觀察的範圍,不過幾尺之間;其所能分辨的顏色,也不過一兩丈的距離。耳朵所能聽到的和聲在清音與濁音之間;其所能分辨的清、濁之音,不超過個人的能力所及。所以先王鑄造樂鐘,大小不超過樂音的標準,重量不超過一百二十斤。音律、長度、容量、重量都因此確定,錙銖分寸、斤兩丈尺的單位都由此產生。所以,聖人對此十分慎重。現在陛下所鑄造的鐘兩千四百斤,耳朵無法聽到聲音,大小不符合規制,鐘聲中聽不出和聲,規格上不能成為標準,既無益於樂又浪費民眾財產,那有什麽用呢?”單穆公見大道理不行,只好從鐘的本身構造上來說,想要讓周景王知難而退。

“別說這些了,大鐘能不能出聲不是你說了算。我已經找了樂師和工匠推算過了,這麽大的鐘,同樣能出聲,而且更雄渾。”周景王得意地笑了,在這個問題上,他倒是提前做了功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