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破解史前文明(第4/5頁)

“為什麽呢?”鄧析一路上都在想這個問題,為什麽農夫們不肯改變呢?

一直到回到鄭國,鄧析還沒有想通,整天皺著眉頭冥思苦想。

“老師,您怎麽了?”學生們覺得很奇怪,從來沒見老師這麽痛苦過。

鄧析把農夫的故事告訴了大家。

“一定是他們冒犯了老師,我們去衛國打丫的,給老師出氣。”學生們紛紛表示。

就在這個時候,鄧析眼前一亮,他突然想通了。

“算了,我想通了,他們就是傳說的聖人了,可以請他們出來治理國家的。”鄧析說。

鄧析為什麽這樣說?五個農民怎麽就成了聖人?學生們都很奇怪地看著他。

“想想看,按照現在的辦法,他們的時間安排得很充實,每天都有活幹,最終也能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可是,如果用了機械,他們早早把活幹完,剩下的時間幹什麽?人閑著就會產生欲望,產生欲望就會去想辦法獲得,於是就會坑蒙拐騙進行爭奪。如果他們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而安心地閑下來,他們就會習慣於閑暇,到了農忙的時候他們就會不適應,就會耽誤農時。所以,無論怎樣,改變都是沒有好處的。想想看,當初周朝建立的時候,土地的產出僅僅夠大家吃飽的,衣服僅僅夠大家穿的,人們早出晚歸也不過剛剛好把事情做完,那時候天下多麽太平。後來,人口多了,土地多了,產出多了,財富有多余了,時間有閑暇了,可是爭奪就開始了,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內部的爭奪不斷,人們哪有一天安生日子過?”鄧析給大家分析。

鄧析的這個故事,就是在說清靜無為。

可是,鄧析所說的這五個聖人,我們都認為他們是傻子。事實上他們就是傻子,因為你們不用機械,別人會用,一旦大家都用了,你們遲早會被餓死的。

所以清靜無為聽起來不錯,但是違背了人性,根本無法實現。

從《道德經》的角度,鼓吹愚民就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大家都是傻瓜,就接近於天地萬物了,這個世界就是最清平的,人可以活很長而且沒有痛苦。但是,那是人類所要的生活嗎?

老子知道,人類的欲望最終將摧毀人類。只有道可以讓人類長存。但是,老子沒有明白的是,如果沒有欲望,就不會有人類產生。這就如同一輛汽車,開得越狂野越刺激,車報廢得就越早。老子的意思是,汽車放在車庫裏不用,就能長久地保持完好。可是,汽車不就是拿來用的嗎?如果不用,汽車的價值在哪裏?如果人類不追逐欲望和利益,人類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裏?

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崇高的。但是,道並不適用於人。人不是天地,人是渺小的短暫的,就像火和電,來得快去得也快,追求的是瞬間的亮度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人的欲望是出於自然,與道處於相同的層次,只能法自然而不能法道。而自然規律是什麽,人並不知道,所以順其自然就是法自然了。

所以,以老子的道來說,用到單個的人身上往往是不現實的,而用到越大的單位,也就是越接近於天地運行規律的單位,也就越有道理。譬如,老子說“知足常足”,如果人人都是這樣,世界就不能發展,人類社會就是因為不知足才有了各種創造。但是,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一點卻很正確,譬如美國憲法幾百年來沒有變化。

換個角度說,老子的道理適用於宏觀,不適用於微觀。適用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但是不適用於社會中的個體。

《道德經》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看似有理,實際上未必有理。譬如知足常足、自勝者強、報怨以德、上善若水等等,其本源都是無為。

從中舉個例子,來看看知足常足,這句話現在轉換為成語“知足常樂”。眼下炒股成風,虧多賺少。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太貪的緣故,如果知足常足,少賺點就出來,就不會被套或者虧錢。

說起來,似乎知足常足在這裏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一個人真的知足常足,他根本就不會去炒股。知足常足,有時候等同於守株待兔了。

股市中,確實有高手急流勇退,不追高不逐暴利,有人說這就是知足常足。其實不然,這樣的高手通常都是股海中浸淫多年,有了許多經驗教訓,掌握了股市規律,掌握了股市的“道”,懂得何時退出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這種人,怎麽是知足的人呢?他們這一次的退出,是為了下一次的進入。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可以知足,老人。

一個理論之所以高深,往往就因為這個理論怎麽也實現不了。

【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