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 說人壞話孔子挨罵(第3/5頁)

齊景公點點頭,晏嬰這麽一說,好像還真是這麽回事。

齊景公決定不用孔丘,可是,也不好意思明說。

此後,孔丘又托關系見過齊景公兩次,齊景公每次都很熱情,可是,絕口不提請孔丘留下來擔任個什麽職務,也絕口不提給他封邑的事情。同時,齊景公還注意到了,孔丘似乎只對禮樂感興趣,一旦談到國際形勢和國內鬥爭,他就沒有什麽辦法可想了。

時間不長,孔丘看出來齊景公的意思,也從側面了解到了晏嬰的態度。

“唉,走吧,回魯國吧。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地,走吧。”孔丘對齊國絕望了,帶著弟子們南下回國了。

盡管與晏嬰沒有見過面,孔丘對晏嬰始終心懷敬畏。

【春秋寶劍】

孔子走後不久,又有人來見齊景公,並向他獻上一把寶劍。寶劍看上去不錯,因此齊景公派人去請晏嬰來一同鑒賞。

“這把劍怎樣?”齊景公問晏嬰。

“是一把好劍。”晏嬰拿起寶劍,翻來覆去看了一遍說。

“算是天下名劍嗎?”

“這雖然是一把好劍,可是與天下名劍相比,就太小兒科了。”晏嬰答道。

“那什麽劍才是天下名劍?”

“主公聽說過巨闕和幹將沒有?”

“沒有。”

“那我給你講講。”晏嬰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起春秋名劍來。

越國有一個鑄劍師名叫歐冶子,鑄劍技術天下第一。

楚靈王愛劍如命,於是派風胡子到越國去找歐冶子,要定做三把寶劍,價格隨便開。

“好,我接單。”歐冶子接了這個外國大單,平時也就打打菜刀斧頭之類,白白浪費了技術。如今若是這三把劍鑄成,夠吃一輩子了。

收了定金,接了單之後,歐冶子開始準備鑄劍了。

要鑄好劍,除了工藝技術之外,還需要三個條件:鐵英、亮石和寒泉。所謂鐵英,就是上等的鐵礦石;所謂亮石,是用來磨劍的石頭,類似鉆石;所謂寒泉,就是冶煉用的好水。

有了資金,歐冶子底氣足了,於是帶著徒弟,滿世界尋找這三樣東西。

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歐冶子總算把這三樣東西找齊了。

這三樣東西,都出於龍泉(今浙江龍泉市)。歐冶子先在龍泉秦溪山的兩棵千年松樹下發現了七口古井,這七口古井排列成北鬥七星的形狀,井水明凈如鏡,冷澈刺骨,是少見的上等寒泉。於是,歐冶子師徒就在這七口井旁鑿池儲水,這就是劍池。

在龍泉境內的茨山,歐冶子發現了上等的鐵英,而在秦溪山附近,發現了一個亮石坑。

材料具備之後,歐冶子師徒修爐煉鐵,之後鑄劍。

整個冶鐵鑄劍過程用了一年,終於鑄出了三把寶劍。

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三把寶劍劍型完美,熠熠生輝。最神奇的是,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就像腰帶一般,松開之後,劍身立即彈開,筆挺筆直。如果這是銅劍,絕沒有這麽柔韌。

三把寶劍的劍鋒鋒利無比,軟硬通吃。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就被切成兩半。斬銅剁鐵,就像削泥去土。

能夠制作成這樣的寶劍,需要極其先進的冶煉技術和鑄造技術。

三把寶劍造好,歐冶子獻給了楚靈王。拿到寶劍,楚靈王大喜過望,重重賞賜。

三把寶劍中,龍淵和泰阿更為著名。

龍淵劍又稱龍泉劍,唐代在歐冶子鑄劍所在地置縣,以劍名命名為龍淵縣,後來避唐高祖李淵的諱,改稱龍泉縣,而龍淵劍也就正式稱為龍泉劍。

泰阿又叫太阿,常用來總稱寶劍。

後來,太阿寶劍被秦始皇得到。李斯《諫逐客書》寫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

再之後,到了晉朝,龍泉和太阿再次面世。《晉書·張華傳》記載:張華見鬥、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如今,三把寶劍都已經失傳。

太阿倒持,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授人以柄,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別人手中。

歐冶子為楚王造劍,很快越王允常就知道了。

“既然我們有這麽好的工匠,我自己為什麽不造幾把好劍呢?”越王允常這樣想,於是派人去找歐冶子,要他為自己造劍。

“大王說了,要五把寶劍,限期一年。”越王特使下了命令。

歐冶子有些不太高興,因為來人不僅態度惡劣,而且不給報酬。雖說現在錢有的是,為自己的國君作點貢獻也沒有什麽。可是,國君也不能因為別人愛國就欺壓別人啊。

歐冶子不想給越王鑄劍,問題是,如果不給越王鑄劍,就只能逃到楚國去,可是背井離鄉終究不是什麽好事,何況楚國也不是太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