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雪人(第2/11頁)

同個下午,康拉德和法爾肯海因再度見面,談了兩個半小時。這一次魯登道夫也在場。法爾肯海因重述,他沒有多余的兵力可撥給奧地利人或其他人;他已派遣重要的補充兵力到東線,正用盡“各種方法,包括帶刺鐵絲網和其他使法國人無法近身的障礙物”,在西線擋住“兵力兩倍於我”的敵軍。德國頭一批新訓部隊,四個軍,二月時可派上用場。三位將領爭辯新訓部隊該如何使用效果最好,魯登道夫和法爾肯海因一致認為同盟國比海上協約國遠更禁不起打長期消耗戰。法爾肯海因主張,“由於諸中立國和英國國力強大,我們得突圍,不能消極待在帶刺鐵絲網後面。我們得在某處發出一擊”。

但康拉德、魯登道夫、法爾肯海因,在該於何處發出這一擊上,未能達成一致見解。在法國和法蘭德斯出擊,只是送死。東普魯士離加利西亞戰線太遠。波蘭缺乏公路和可穩當越過重兵防守之維斯瓦河的路徑。喀爾巴阡山脈太陡、太冷、太多雪。魯登道夫抱怨道,“我們已流出這麽多德國人的血,仍無突破性進展”。康拉德怒火中燒;後來他埋怨道,“我很想說我們的血和你們的血等值”。經過幾番討價還價,魯登道夫表示願撥三個師助康拉德。然後魯登道夫利用對康拉德的這一小小讓步,名正言順地要求法爾肯海因接受對德國四個新的軍的用途,提議在東線發動德奧聯合攻勢,以善用這股新兵力。法爾肯海因反駁道,在冬季下雪天氣下,不可能獲致重大戰果;但由於未能打贏法國境內戰事,他在德皇面前已愈來愈無影響力。於是,以康拉德在喀爾巴阡山脈最後一搏的反攻,以需要在北側翼給予支持為理由(鑒於奧軍戰鬥力奇差,這理由無可反駁),魯登道夫的東部戰線司令部從西戰線搶到四個軍。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誓言在春季融雪、天氣解除白海封凍,使美國的補給品和彈藥得以送到俄國之前,解決掉俄國人。由於波羅的海和黑海遭封鎖,俄國只能倚賴通過阿爾漢格爾斯克港輸入的少量物資,而這個港口的不凍期從未超過六個月。尼古拉·戈洛維納(Nikolai Golovine)將軍論道,“俄國成為如同門窗都被閂上的屋子,要進去只能透過煙囪”。[7]樣樣東西都嚴重不足。英國武官於一九一五年從彼得格勒(Petrograd)報告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俄國整個陸軍,部署在從愛沙尼亞到烏克蘭的五百萬人,只擁有六十五萬支步槍。另有人估計俄國的步槍數只百余萬支。不管究竟有多少步槍,有數百萬俄國士兵幾乎可以說打不了仗,只能呆呆站著,等同袍被打倒或病倒,才能把他們的槍據為己有。

俄國第九集團軍的軍需主任哥洛文憶道,步槍極為不足,致使西南方面軍司令部指示他以長柄斧頭作為他步兵團的武器,稱他們為“戟兵”。[8]戟兵完全得不到炮兵掩護。喀爾巴阡山脈的某位俄國炮兵軍官報告,師司令部對他的炮兵連下達了以下命令:“立刻報告幾天前是誰下令打十二發榴霰彈。”[9]俄國樣樣東西奇缺,乃是奧匈帝國能存活到一九一五年的最大因素。俄國若有充足的武裝和補給,將輕易就把奧地利擊垮,使其退出這場戰爭。但他們沒有,而魯登道夫,在俄國的虛弱裏,而非奧地利的強大裏,瞥見一線希望。一如德國人發動戰爭以“拯救”奧匈帝國,此刻他們加劇戰事以重振這一君主國。魯登道夫於一九一五年一月提醒法爾肯海因,“奧地利的緊急狀況乃是我們無法預料的大變量”,[10]得將它搞定。

康拉德結合魯登道夫所出借的諸德國師與同樣數目的奧地利師,在喀爾巴阡山脈中段組成德意志南集團軍。奧匈帝國的無能已表露無遺,因此南集團軍由德國將領亞歷山大·馮·林辛根(Alexander von Linsingen)統率。它有奧地利大集團軍掩護其兩側翼,將沖出山區,解救普熱梅希爾。魯登道夫將交出奧托·馮·貝洛(Otto von Below)將軍統轄的第八集團軍和馬肯森的第九集團軍,以及從法國調來的幾個新的軍,即赫爾曼·馮·艾希霍恩(Hermann von Eichhorn)的第十集團軍,讓他們一起從東普魯士出擊,以支持上述行動。

俄國人在維斯瓦河邊有十八個軍,但他們一如以往未有一致的計劃。伊萬諾夫和阿列克謝夫仍然主張,通往柏林的最短快捷方式在西南戰線,要踏過奧匈帝國的屍骸。普熱梅希爾可拿下,諸中立國可拉攏加入協約國陣營,匈牙利可入侵,使其脫離奧地利,使奧地利得不到匈牙利的糧食補給,從側翼瓦解同盟國陣營。魯斯基的西北戰線,得到俄軍總司令部裏達尼洛夫的支持,力排此議,主張真正的決定性戰果,只能在東普魯士的德國人身上取得。西北戰線派斷言,中部波蘭被德國防禦工事擋住,冬天的喀爾巴阡山脈是天然屏障。據英國武官所述,魯斯基的新參謀長古列維奇(Gulevich)將軍,在這場辯論上發言不多。他“是個肥胖之人,自戰爭開打以來體重增加不少,因為每天下午兩點至五點躺在床上休息”。[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