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補贖

教皇最信賴的親信暨盟友是帕維亞樞機主教佛朗切斯科·阿利多西。自多年前阿利多西破壞了羅德裏戈·波吉亞欲毒死教皇的詭計之後,這位三十九歲的樞機主教就一直是尤利烏斯面前的紅人之一。不過英俊、長著鷹鉤鼻的阿利多西在羅馬卻少有朋友和支持者,主要因為盛傳他行為不檢。許多敵人都說他和妓女過從甚密,做女人打扮,勾引男孩,接觸神秘學。米開朗琪羅是他在羅馬的少數幾位支持者之一,因為米開朗琪羅在羅馬信得過的人不多,阿利多西就是其中之一。阿利多西熱愛藝術,大力促成米開朗琪羅於一五○五年來羅馬接下教皇陵的案子。在爾虞我詐的梵蒂岡政壇,他似乎將阿利多西當作靠山和盟友。[1]

米開朗琪羅不肯回羅馬的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回羅馬後無法如教皇所承諾的那樣,“不受任何身心傷害”。他是否真的擔心布拉曼特會對他不利,這點無法確知,但他的確有充分的理由擔心教皇的報復。因此,在這年夏天結束前,他已通過這位教皇親信,得到了一份保障他人身安全的書面保證。

隨尤利烏斯遠征的這位樞機主教,照米開朗琪羅所請,給了他一份書面保證。米開朗琪羅帶著這份文件和索德裏尼的親筆信函,終於前往北方的波隆納。索德裏尼在信中盛贊他是“傑出的年輕人,他所從事的藝術,在意大利,甚至全世界,都無人能出其右”。[2]不過,索德裏尼也在信中提醒道,米開朗琪羅“很有個性,必須用親切、鼓勵的態度對待,才能讓他發揮所長”。

十一月底,教皇在波隆納接見了米開朗琪羅,此時距他逃離羅馬已過了七個多月。乞求尤利烏斯饒恕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利烏斯的敵人不久之後也會有同樣的體會。教皇從輕發落,但兩人重逢時的氣氛都十分緊張。聖佩特羅尼奧教堂正舉行彌撒時,一名教皇掌馬官發現了米開朗琪羅,帶他穿過廣場,來到位於塞迪奇宮內的教皇下榻處。這時教皇正在用膳。

“你早該來見我們”,一臉不高興的教皇咆哮道,“卻一直等著要我們去看你。”[3]

米開朗琪羅跪了下來,乞求寬恕,並解釋說他生氣完全是因為從卡拉拉回來後受到的冷遇。教皇不發一語,這時有個主教跳出來打圓場,替這位雕塑家說話。索德裏尼托他在教皇跟前替米開朗琪羅美言幾句。

他告訴尤利烏斯,“陛下大人不計小人過,他是出於無知才會冒犯您。畫家一出了自己的藝術領域,都是這樣”。[4]

“這種天賦異稟之人的本性”或許叫教皇火冒三丈,但作為藝術家的贊助者,他可不接受藝術家全是粗鄙無知的說法。“你才是無知兼笨蛋,不是他。”他向這位主教吼道,“滾出去,滾得遠遠的!”主教嚇得動也不動,“教皇侍從刺了他幾下”,才把他趕出去。[5]

藝術家和贊助者就這樣言歸於好。但還出了個小問題。米開朗琪羅不願做那尊青銅巨像。他告訴教皇,用青銅鑄像不是他的專長。但尤利烏斯不想聽任何借口。他命令這位雕塑家,“去幹活吧,失敗了就重鑄,直到成功為止”。[6]

青銅澆鑄並不容易,像濕壁畫一樣,需要豐富的經驗。鑄造一尊等身大的作品,可能得花上許多年,如安東尼奧·德·波拉約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花了九年才完成西克斯圖斯四世墓,更何況這尊青銅像高14英尺。首先必須用經幹燥處理的黏土制成模子,作為銅像的核心,然後在表面塗上臘。藝術家在臘面雕出細部,然後用以牛糞、燒化的牛角等材料調成的塗料,在臘面上塗上數層。接著用鐵箍箍住巨像,放進火爐烘烤,直到黏土幹硬、熔臘從雕像底部挖的洞(鑄模出氣口)流出為止。接著通過另一套管子(澆道),澆進熔融的青銅,取代臘面。覆蓋黏土的青銅變硬後,敲開牛糞、牛角構成的外殼,雕像即成型。再經過雕鑿、磨光,大功便告成。

但上面所說的只是理論,實際制作時很容易出現多種失誤和時間上的失準。黏土種類必須用對,而且幹燥處理必須得當才不會龜裂,青銅加熱也必須符合正確的溫度,一度都不能差,否則青銅就會凝結。達·芬奇替米蘭大公魯多維科·斯福爾劄制作青銅騎馬像時,試了多次都未成功,失敗原因有好幾個,而青銅像體積龐大正是其中之一。但至少達·芬奇曾在佛羅倫薩的頂尖金匠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occhio)的工作室待過多年,受過青銅澆鑄方面的訓練。與之相對,米開朗琪羅說青銅澆鑄不是他的專業,可一點兒都不誇張。他可能在聖馬可學苑學過些許金屬鑄造技術,但至一五○六年,他只完成過一件青銅像,即一五○二年受法國元帥羅昂之托而制作的4英尺高《大衛像》[7]。換句話說,他在青銅澆鑄上的創作經驗和濕壁畫一樣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