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拉奧孔

一四八一年吉蘭達約前來羅馬繪飾西斯廷禮拜堂墻面時,曾帶著素描簿走訪古跡,尋找可用的題材。素描技藝精湛的他,很快就完成了數十幅古跡局部速寫,題材包括柱子、方尖碑、水道,以及當然會有的雕像。這些素描中,有一幅畫的是羅馬最著名大理石雕像之一——《磨刀人》(Arrotino)。這座雕像為復制品,原作雕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帕加馬,刻畫一名裸體青年跪著磨兵器。幾年後回佛羅倫薩繪飾托爾納博尼禮拜堂時,吉蘭達約將這素描裏的人物照搬進濕壁畫,成為《基督受洗》(Baptism of Christ)裏跪著脫鞋的裸身男子。

從米開朗琪羅最早期的某些素描來看,他於一四九六年首度來到羅馬後,也曾帶著素描簿在街上獵尋題材。羅浮宮裏有幅素描,畫的是羅馬切希花園裏的某個小雕像,一個胖嘟嘟、肩上扛著酒囊的小孩。還有一座雕像,在他這幾次出門獵尋題材時被畫進素描簿,即立於帕拉蒂尼山上的諸神信使墨丘利像。他和吉蘭達約一樣,將這些素描匯整成冊,成為日後繪畫、雕塑時可資取材的古典姿勢寶庫。他所素描的大理石像之一,某古羅馬石棺一隅的一尊裸像,甚至似乎是他創作《大衛》時姿勢的靈感來源。[1]

西斯廷禮拜堂的繪飾工程得用到數百種姿勢,光靠裸體模特兒不敷米開朗琪羅所需。因而,一旦要為濕壁畫繪素描,他想必就會從佛羅倫薩和羅馬的古文物中尋找靈感。面對如此浩大的工程,他決定借助(或者藝術史家所謂的援用)古雕像和古浮雕。援用痕跡特別明顯的,就是五幅《創世紀》場景兩側的二十尊巨大裸像。米開朗琪羅借用nudo(裸體的)一詞造出新詞Ignudo(伊紐多,裸像之意),以稱呼這些高度為6英尺的裸像。

頂棚最早的繪飾構想是以十二使徒像為主體的幾何狀構圖,其中有幅構圖打算以天使支住大獎章。這整個構想很快就因“很糟糕”而被棄,但天使支住大獎章的想法留了下來。不過米開朗琪羅將這些天使“異教化”,拿掉翅膀,轉型為體態健美的年輕裸像,類似於他原欲在尤利烏斯陵墓雕刻的奴隸像。部分伊紐多的姿勢仿自羅馬的希臘化時代浮雕和佛羅倫薩洛倫佐·德·美第奇收藏的上古雕飾寶石。[2]其中兩個裸像,他甚至以當時最著名的古雕刻《拉奧孔》(Laocoön)為藍本,稍加變化後呈現(當時他獲特殊任命負責鑒定這件作品)。[3]

這件大理石群像是公元前二十五年由羅得島上三位藝術家合力雕成,刻畫特洛伊祭司拉奧孔和他兩個年輕兒子與海蛇搏鬥的情景。拉奧孔識出希臘人的木馬詭計,竭力阻止特洛伊人打開木馬的活板門,阿波羅因此派海蛇前去勒死他們。千古名言“當心送禮的希臘人”,即出自拉奧孔之口。公元六十九年,古羅馬皇帝提圖斯命人將這件雕刻運到羅馬,後來長埋在該城的殘垣碎瓦之間達千百年。一五○六年,這件群像(拉奧孔少了右臂)在埃斯奎裏內山丘上菲利斯·德·佛雷迪的葡萄園裏出土。米開朗琪羅奉尤利烏斯之命,前去該葡萄園協助桑迦洛鑒定該雕像,因而挖掘時人在現場。

雕像出土後,尤利烏斯如獲至寶,以每年付六百杜卡特金幣且支付終身的代價,向菲利斯買下雕像,然後運到梵蒂岡,與《觀景殿的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等其他大理石雕像一同放在布拉曼特設計的新雕塑花園內。當時的羅馬正興起上古藝術品熱,這件雕像一出,即風靡全城。運送雕像的車子行經街頭時,有教皇唱詩班歌詠歡迎,街旁有大批群眾興高采烈地擲花慶祝,因人潮湧動,車子行進緩慢。各種仿制品隨之紛紛出現,材質有蠟、灰泥、青銅和紫水晶。薩托畫了它的素描,帕馬賈尼諾也是。班迪內利為法國國王雕了復制品,提香畫了《猴子拉奧孔》(Monkey Laocoön),學者薩多列托寫詩頌揚這雕像。羅馬甚至出現飾有拉奧孔群像的錫釉陶盤,當紀念品販賣。

米開朗琪羅和其他人一樣著迷於這件上古雕像。他年輕時的浮雕《人馬獸之戰》,就是以扭動、健美的人物來表現,如今見到《拉奧孔》裏痛苦扭動的男性裸像,風格與他遙相契合,他當然深受吸引。雕像一出土,他就將三個被蛇緊緊纏住而死命掙紮的人體素描下來。藝術史界稱這類作痛苦扭動狀的人像為figura serpentinata(如蛇扭動的人像),實在貼切。當時米開朗琪羅正埋頭於尤利烏斯陵墓,因此畫這雕像的素描時,無疑有意將它復制於陵墓的雕飾上。後來,陵墓案被束之高閣,受《拉奧孔》啟發的人物造型轉而在西斯廷禮拜堂頂棚實現,但在這裏,人物亟欲掙脫之物不是蛇,而是由羅維雷家族櫟樹葉和櫟實所構成的巨大華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