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誘奸的熱潮

對於女人反常的、無盡的性欲,哪一個國家、哪一座村莊不怨聲見道?

——羅伯特·伯頓,《憂郁的解剖》(1621),第541頁

為什麽女人在愛的方面比男人更有創造力?唯一的原因只能是,她們擁有更多的欲望,更饑渴的情感,更強烈的性欲,以及更多惡魔的稟賦。

——威廉·威徹利,《鄉村婦女》(1675),第IV幕第2場

作為一種性別,女性要比男性更為貞潔……男性無疑比女性更受制於欲望。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權論》(1792),第281、312頁

多數女人(她們很開心)並不為任何一種性感覺所困擾。這對於男人很普遍,但在女人那裏只是例外。

——威廉·阿克頓,《生殖器官的功能與紊亂》(1865),第112頁

自西方文明初始之時,人們就一直相信女人的性欲更加旺盛。最極端的厭女觀認為,女人的心靈是腐化的,其子宮是貪婪的,她們的“色欲之火”如此強烈,以至於“真敢做的話,所有女人都會成為娼婦”。更一般的觀點則認為,雖然性欲是一種普遍的誘惑,但女性對此無論在心理、道德還是身體上都比男性更缺乏抵抗力——她們更不理性,更難以控制自身的激情,更難以自制。因此,在基督徒接受的教誨中,人類的全部罪惡實際上都源於夏娃這位女性始祖原初的弱點:性的玷汙僅僅是其表現之一。對於女性之缺陷與性欲的假定乃是《聖經》、古典、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思想中的老生常談。正如歷史學家、文學批評家以及其他學者經過詳細探討所論證的,這種假定是前現代觀念世界的基石之一。

因為人們認定女人很容易被喚起性欲,所以直至18世紀,人們普遍相信女性的性高潮對於懷孕而言必不可少,如果缺乏性高潮,就不可能懷上孩子。這也是為何塞繆爾·佩皮斯在與一位情人偷歡達到高潮之後,馬上擔心起對方是否也達到了高潮——直到她親口確認自己並沒有。這同樣可以解釋女仆安娜·哈裏森為何有那種氣喘籲籲的言語,她在17世紀90年代通過與熟人偶爾發生性關系來增加收入。“求求你快點兒,快點兒,快點兒”,當一個男人進入她的身體時,她這樣喊道,“我害怕你讓我懷上孩子……不,不,我必須小心才是,懷上孩子太麻煩了,得不到父親的承認。”正統的觀點就如主張一夫一妻制的虔誠之士約翰·伊夫林在1676年對於一位年輕新娘的建議,在性生活之中避免自己的性高潮“非但不可能,而且很愚蠢”。

到了1800年,相反的觀念卻牢固地確立了起來。如今人們相信男性本質上更為好色,並且熱衷於引誘異性。與之相較,女性則被視為纖弱的、守勢的,在性方面處於被動,需要時刻警惕男性的貪婪。人們也不再認為女性的性高潮對於懷孕而言必不可少。

這一轉變在18世紀中葉就已開始進行,其最著名的表現為最早一批用英語寫作的偉大小說,出現時間在18世紀40與50年代。正如批評家伊恩·瓦特所指出的,在五十多年前,這些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性意識是“一種歷史的新生事物……完全有悖於”此前的所有文學作品,它們標志了“我們文化史中一個非常顯著的突變”。此前從未存在這樣一種區分,即男性擁有不可救藥的色欲,而賢淑的女性則根本沒有性欲,而在此之後,此一觀念乃成為了“我們文明的一個本質特征”。自此以後,人們普遍認為女性本質上不如男性好色。這一新觀點的影響甚至更為深遠。縱觀19和20世紀,此種認為女人相對被動的性觀念構成了整個西方世界兩性互動的基礎,其影響無處不在,如今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