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的成長

在1730年與1731年的幾個月間,美術家威廉·荷加斯創作了英語世界有史以來最快流行的虛構畫像。首先,他偶然想到創作由六幅圖構成的一個連環畫,以展現一個倫敦妓女的生命周期:從她初來乍到,單純無知,隨即被淫蕩之徒誘奸,到她無可避免的墮落、染疾與死亡。數以百計的人來到他的畫室贊賞這件油畫作品。然後在1732年,他將其制成版畫,賣給了一千多位訂購者,立刻引起了轟動。在一份僅存於世的當時的記錄中,他的同仁喬治·弗圖寫道,它們“作為印刷品,獲得的巨大收益與公眾認可是前所未有的”。《一個妓女的歷程》“觸動了大多數人的心靈,無論何種地位何種境遇,從最高貴至最低賤”。

從那時起,人們就試圖解釋為何這些畫作會如此顯著且持續地受人歡迎。在通過三部作品——《一個浪子的歷程》《時髦婚姻》《勤勞與懶惰》——多次復制了這一成功模式之後,荷加斯開始相信,他靠自己的天才創造出了一種全新而誘人的藝術形式。他誇耀自己發明了一種完全“嶄新的樣式,此即刻繪現代道德話題”,“任何國家或任何時代”的“任何前人”皆未嘗試做過。

21.威廉·荷加斯,《一個妓女的歷程》(1732)場景一:一個毫無防備的鄉下姑娘在抵達倫敦後中了圈套。

這同樣是當今世界荷加斯研究的最高權威羅納德·保爾森的核心觀點,他數十年的卓越研究,正在於展現荷加斯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保爾森教授的主要方法是,追溯荷加斯的畫像與此前西方全部藝術、文學、神學及哲學原則之間日益復雜的聯系,以展現這位藝術家驚人的博學與修養。他告訴我們,《一個妓女的歷程》表面上描繪了一個年輕女子的墮落與毀滅,實則它的主旨在於戲擬《新約》,並且雖然其中的形象有意呼應了列奧納多、丟勒以及其他先前大師,但荷加斯本人對此未置一詞亦無大礙,何況當時似乎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一點。

場景二:她已墮入風塵,變成了一個猶太富人的情婦,且對其不忠。

拒絕保爾森教授更極端的觀點,並非意在否認荷加斯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諷刺者(當然,亦非否認我們可以在他的藝術中發現他自己未曾意識到的東西)。其畫作在當時的影響,部分源自其獨創性與豐富性,但還有其他兩個更為關鍵的原因。首先,如我們在之前章節中所見,它抓住了當時的公眾熱點。《一個妓女的歷程》之主題完全不是獨創的。恰恰相反,正如霍勒斯·沃波爾所指出的,其成功應歸結於“其主題之流行與技法之得當”。它將當時的熱點以易於理解的視覺敘述方式展現出來:女性的受害,浪子免於追責,懲罰的無效。它還指涉了當時某些現實生活中聲名最狼藉的人物:摧花大盜弗朗西斯·查特裏斯上校與他的皮條客;臭名昭著的老鴇尼德漢姆夫人;響馬詹姆斯·道爾頓;《乞丐的歌劇》的主角麥希斯上尉;狂熱的治安法官約翰·甘森爵士;以及妓女凱特·海克保特,荷加斯以她的名字為其創造的妓女命名。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荷加斯的畫作仍然持續風行,這與人們越來越著迷於誘奸與賣淫故事的趨勢互為因果。

場景三:此妓女的住所被移風易俗社團的支持者襲擊。

《一個妓女的歷程》如此流行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其被別的作家與藝術家不斷地復制、引用、改編與提及。“每一個刻工都決定仿制它,”如沃波爾所言,“數以千計的復制品遍及整個王國。”諷刺的是,這些山寨貨如今比原版更為稀少,並且幾乎無人知曉。荷加斯討厭被人剽竊,他的不滿直接導致了1735年《雕刻版權法》的出台。同樣,批評家也蔑視與忽略這些山寨貨。這麽多贗品充其量被視為原作影響力的一種體現。

場景四:她與其女仆被送到教養院服苦役。

實際上正相反,正是由於這些二手、三手的復制與引用,荷加斯的畫作才能得到最廣泛的流傳。在1723年,《一個妓女的歷程》只印了1240套,只有個人訂購者才可以得到它們,而其昂貴的價格(每套21先令)是普通人難以承擔的。因此,其畫作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應主要歸功於無數的仿制、改編與引用,這些東西才分布更廣、更易得。它們將原作傳播至千家萬戶。

場景五:她不省人事,一貧如洗,被庸醫誤診,身患性病,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