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絕代雙驕 六 韋叡救鐘離

洛口潰敗,梁軍的全面攻勢隨之化為泡影,之前在淮陽、義陽等地如火如荼進行的攻城戰被迫放棄,宿預、梁城這些小城也先後棄守。

邢巒和元英的人馬分別占領了宿預和梁城,梁軍主力沿著淮水一路向東撤退,已無防線可言,而魏軍的後援部隊還在不斷趕來。元英馬不停蹄地追奔到梁軍的屯糧要地馬頭(今安徽懷遠南),將城中儲備的糧草悉數運往淮北。

幾無損失地得了數十萬大軍的糧草,元英賺大了。消息傳到建康,滿朝文武反倒松了一口氣,他們認為魏軍運糧的舉動是北撤的信號,應該不會再渡淮南下了。

朝堂之上的梁武帝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說:“不對,此舉必然是要進兵,先以運糧北上為幌子,放松我軍的警惕。”戰爭遠沒有結束!他下命修繕鐘離城防,並急令從梁城撤下來的昌義之帶領三千兵馬,進駐鐘離,準備抵禦來自北方的又一撥進攻。

梁武帝對於敵軍的判斷,非常準確,昌義之的守軍剛在鐘離城中整頓完畢,元英就從淮北卷土重來,幾十萬大軍將南岸的鐘離圍了個水泄不通。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攻防戰拉開了序幕。

鐘離城,位於今天安徽鳳陽東北,是春秋諸侯國鐘離的國都,到梁、魏對峙時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復姓中有姓“鐘離”的,便是鐘離國的後裔,鐘姓,也出自鐘離氏的一支。春秋諸侯爭霸,這裏作為南北要沖,曾是諸侯聚會的地點。戰亂時又有過霸王城、東魯城的別名,相傳項羽和魯肅都修築過此城,但已無跡可考。鐘離城緊鄰淮水的獨特位置,在劃淮而治的南北朝中期顯得十分重要,鐘離的西南是合肥城,東南的江東是建康,三個城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構成品字形。從鐘離到建康,再無其他重要的大城,換言之,鐘離若失,則魏軍可以迅速揮師東南,飲馬長江,兵臨建康。鐘離是南梁防線上的最後一道屏障。

在淮南沿岸幾個重鎮中,鐘離城也是最難攻取的一個。離鐘離不遠的淮水下遊,有兩個比較大的小島:邵陽洲和道人洲。邵陽洲較大,也更重要,連接北方的糧道必須經過這裏;誰控制了邵陽洲,誰就控制了攻守戰的主動權,而要在水軍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長期占據一個島,何其之難?魏孝文帝那次攻鐘離(參見《明主昏君》),就因為南齊軍奪取了邵陽洲,而功虧一簣。

如何有效控制邵陽洲,保證攻城戰的順利進行,是困擾北魏君臣多時的難題。度支尚書邢巒深知其中窘境,對於攻打鐘離很不以為然。宣武帝下詔讓他領兵與元英會合,一起攻城,他卻上表,認為“南軍雖野戰非敵,而城守有余;今盡銳攻鐘離,得之則所利無幾,不得則虧損甚大”,更何況就算直接受降,大軍也沒有足夠的糧食守備,不如暫且收兵,尋找機會再做打算。宣武帝不聽,催他進軍。邢巒仍以士卒易疲、糧草不濟、鐘離天險、城無內應四條理由竭力反對,並指出如果真要進軍,還不如出其不意,直接攻打江北的廣陵,或許還有成功的可能。宣武帝屢催不得,只好尊重邢巒的個人意願,用鎮東將軍蕭寶夤替換他,與元英同圍鐘離。加上在北岸支援的平東將軍楊大眼,僅集結在鐘離附近的魏軍不下四五十萬。

以馬後炮來看,邢巒是對的,不過他提出的觀點不足以讓戰場上過於順利的魏軍打道回府。宣武帝恐怕忘了,這場戰爭的開端是南梁挑起,魏軍並沒有周密充分的作戰計劃,四五十萬大軍是接連幾批援軍疊加的產物;南梁的北伐計劃雖然失敗,但他們的反擊能力不可小視,他們的最高決策者梁武帝,比南齊的幾位皇帝都要高明不少。

梁武帝明白在城防上梁軍處於絕對劣勢,他派散騎常侍、右衛將軍曹景宗率領二十萬大軍,從建康前往救援。這基本上是京城能夠出動的全部精銳了。出發前,梁武帝命令曹景宗在道人洲駐營,等待其他各軍的跟進。

曹景宗這個人,打仗厲害,但是貪婪成性,人品無法與韋叡相比。他不僅貪財,也貪功,一心想著要獨霸救城的功勞,對於梁武帝謹慎再三的叮囑不予理會。到達下遊的道人洲後,他命援軍逼近上遊的邵陽洲,意圖先期占領這個必爭之地。

這時忽然天降暴雨,水位上漲,淹死了幾個冒進的士兵。曹景宗無法行軍,被迫退回到道人洲上,等待後援。(前一次的暴雨造成了洛口大敗,這次老天總算幫了梁武帝一回)梁武帝聞訊大喜,心說天意支持我的作戰計劃,“破賊必矣”。

他又下令,命駐守合肥的韋叡前往增援,並受曹景宗節度。這一安排非常巧妙,從中可以看出梁武帝對手下的將領了解透徹。韋叡比曹景宗年長十多歲,但為人謙遜,淡泊名利,性格與好大喜功的曹景宗正好相反,兩人又是同鄉。以曹為正,以韋為副,既滿足了曹景宗的心理,也發揮了韋叡的特長,是最恰當不過的將帥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