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歸隋 七 弑君之最(第2/2頁)

宇文護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不交權,不僅明帝要走向他的對立面,北周的諸位王公大臣也不會滿意,搞不好有成為“人民公敵”的危險,但又不甘心把大權輕易放棄,迫於形勢,他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明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559年)正月,宇文護上表,稱贊明帝英明睿武,讓人欽佩,宣布歸還執政權。可是這個權力卻帶折扣——不包括兵權,宇文護的理由不外乎外敵強大,明帝缺乏軍事經驗,然後說自己願意不辭辛勞,為明帝分擔職責,總攬軍務,擔任“總管”。

明帝毫不客氣,照單全收。你兵權一時半會兒不想給我,沒關系,憑著政治上的權力,我足以獲得天下的擁戴,到時候收回應有的權力是水到渠成。

兩個月後,明帝率領文武百官,在殿前迎接東方冉冉升起的太白金星。他一改以往儒雅的形象,身披甲胄,親自檢閱威武雄壯的北周六軍。

身經百戰的六軍成序列地組成陣形,各色旌旗迎風飄揚。少壯英俊的大周天王,戎裝甲胄,乘駿馬,按寶劍,在初升的陽光之下,是何等的威武?將士們見到此情此景,豈能不群情激蕩,山呼萬歲?

短短幾個月,明帝的威望大增,在群臣的極力擁戴下,他宣布改天王,正式稱皇帝,改元武成。有了皇帝的名義,明帝開始任命各州軍事長官,以安城公宇文憲為益州總管,以大將軍、天水公宇文廣為梁州總管,以柱國、吳國公尉遲綱為涇州總管,以柱國、蜀國公尉遲迥為秦州總管。

明帝插手軍事,並不代表他就要對宇文護反攻倒算。天下尚未統一,北齊的高洋多年經營,即便有些勞民傷財的跡象,實力依然遠遠超過北周。明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保持對軍事的高度重視,其目的是對外,而非對內。這一點,從明帝的年號“武成”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宇文護在政治上不如明帝,在軍事上也越來越沒有理由繼續把持兵權,軍政分離只會導致國家衰落。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主動退居二線,老老實實交出一切權力,以明帝的仁厚,他還能得一個善終。

明帝是君子,宇文護卻是小人,玩慣了陰謀。他將兵權視為權勢甚至生命的最終保障,而不相信什麽仁者無敵。在他的世界裏,有兵權就有一切,沒有兵權就是任人宰割、死路一條。明帝竟然不斷幹涉軍事任免,一下子觸及了宇文護的政治底線。

明帝的群眾基礎太好,宇文護沒有可能像廢掉宇文覺那樣廢掉明帝,只好祭出他的另一個“絕招”——投毒。

禦膳房裏有個名叫李安的官員,本來是宇文護家中的廚子,很受恩寵。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宇文護密令李安在糖餅裏加入毒藥,向明帝進食。明帝吃了糖餅,很快就不行了,臨死前,聰明的他意識到了身後的危機,硬撐著口授了五百多字的遺詔,遺詔中說:“由四弟魯國公宇文邕繼承皇位;希望兄長(宇文護)與公卿大臣能夠協力同心,完成太祖(宇文泰)的遺志!”

宇文護弑殺明帝,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連殺三位君主(西魏恭帝、北周孝閔帝和明帝)的人。不過,他的歷史地位,也僅限於此。我們為德才兼備的明帝之死扼腕嘆息,也為他感到慶幸,他所選擇的繼承人宇文邕正是徹底改變了三國分裂格局,開啟統一進程的一代雄主——北周武帝。

關於北周武帝,待我們交代了南陳和北齊的事,再詳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