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歸隋 十六 周武帝禁佛(第2/2頁)

周武帝十分贊同,命衛元嵩還俗,又對他的思想大力推廣。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北周朝廷開展了一場三教優劣的大討論。一派以道士張賓為代表,要求立即廢除佛教,宣揚道、儒學說;另一派以司隸大夫甄鸞和僧人道安為代表,撰寫理論著作,批駁道教更不是東西。兩派爭得不可開交,周武帝雖有意壓制佛教,但把持朝政的宇文護卻偏袒僧人,三教的次序沒有確定下來。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宇文護已被誅殺,武帝再次召集儒生、道士、名僧進行辯論。他打算利用權威,強行定下儒教為先、道教其次、佛教為後的三教次序,但佛教團隊實力強勁,派出多位名僧,極力詆毀道教。僧人的口才果然厲害,儒生、道士連續幾輪的對抗都敗下陣來,最後辯論只好不了了之。

周武帝是不會輕言放棄的,建德三年五月,武帝第三次組織三教辯論大會。會上佛道兩教的鬥爭達到白熱化,武帝不惜以皇帝之尊,加入辯論,指斥佛教的不凈觀。高僧智炫反唇相譏:“道教的理論更為不凈!”一句話把道士們的氣焰給壓下去了,場面陷入了僵局。

就在這時,武帝忽然被點醒了。他看清了僧人們的伎倆,是想以道教為要挾,阻撓武帝對佛教的處置,你說我佛教不好,道教更爛更醜陋!

周武帝豈能被幾個僧人要挾?既然道教比佛教有更多的醜行,那就兩家一網打盡。武帝下詔,禁止佛、道兩教,經像全部搗毀,僧侶、道士強制還俗為民。繼而,武帝又設立信道觀,招納儒、道、佛各界的學者,從事三教合一的理論研究(與梁武帝的“三教同源”學說不同,周武帝的三教合一,是要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以其他宗教學術為補充)。佛教幾乎一瞬間在北周境內灰飛煙滅,這就是“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第二樁——周武滅佛。

周武帝滅佛,與中國歷史上其他幾次滅佛相比,特別是與一百三十年前的太武滅佛相比,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 第一,只破壞了佛經、佛像,沒有毀壞佛寺,更沒有像魏太武帝那樣大殺僧侶,因此嚴格而言應叫“禁佛”,而非“滅佛”。一般僧眾還俗,有學識的高僧則進入信道觀工作(相當於由“研究僧”轉為“研究生”),手法比較和緩,影響也不那麽惡劣。

  • 第二,佛、道兩教一起禁。中國歷史上的滅佛,往往伴隨著崇道,最典型的是唐武宗的“會昌法難”,魏太武帝也是因推崇道教徒寇謙之的學說而起念滅佛。周武帝屬意的是儒教,在道士沒能辯過僧人的情況下,不惜連道教一起廢掉,是狠招,也是妙招。

  • 第三,禁佛後設立信道觀。周武帝沒有要從精神上完全摧毀佛教,而是在推崇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會通三教,以達到儒道佛相融合的境界。

周武帝滅佛,其最大的意義還不在於為國家增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而在於提高了武帝在北周朝野的威望,沒有人再敢懷疑武帝處事的魄力與決心。半年後,大將韋孝寬就向武帝上疏,獻出討伐北齊的三條計策:一、表面結好,養精蓄銳;二、聯合南陳,以逸待勞;三、百道齊進,一舉滅齊。

武帝采納韋孝寬的計策,一面派人出使齊國,以示“友好”,一面厲兵秣馬,整裝蓄勢,準備發起以徹底滅齊為目的的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