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構性的限制中央蘇區的人力與物力

(1)人力資源

由於國民黨軍在第五次“圍剿”中采取持久作戰方針,而中共面對國民黨軍的堡壘策略和壓迫式戰法,選擇了留在蘇區的應戰之路,這意味著一場大規模的持久消耗戰不可避免。對於一場雙方在戰略上已沒有多少懸念的戰爭而言,戰爭資源對雙方勝敗有著關鍵性的影響。雖然,中央蘇區經過數年的發展,已擁有一定規模,但當國民黨開始從戰爭資源上尋求突破口時,中共占據的一隅之地和有限資源仍然無法真正與南京政府抗衡。中共自己在當時就承認:“照物質上的力量比較起來,白軍真可以兩三個月‘蕩平赤匪’。”[1]而其高級幹部在日後也談道:“我們中央蘇區最後不能堅持而被迫萬裏長征,除了路線錯誤之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財政的枯竭,人力物力財力的枯竭,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2]“根據地人民竭盡全力,也不能保證及時供應,這也是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之一。”[3]

在消耗作戰中,人力資源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重要一環。作為全國廣大區域控制者,南京政府充足的人力資源可保證其兵力來源無憂,而中央蘇區地域有限,且位於人口稀少的山地地區,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

中央蘇區的人口,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1932年上半年,由於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南京政府“剿共”軍事全面收縮,中央蘇區空前發展,據此時中共方面的報告,江西蘇區“居民有二百四十五萬以上”。[4]不過這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從區域角度看,當時整個贛南區域(即今贛州市轄區)人口為200多萬,屬於中央蘇區者占面積一半左右,估計人口在百萬以上。同時蘇區面積還延伸到贛中、贛東一些地區,這裏有數十萬人。兩者相加,江西蘇區人口應在200萬人以上。如果分縣細加衡量,根據可以搜集到的材料看,江西幾個主要蘇區縣寧都、瑞金、廣昌三縣蘇維埃革命前人口分別為322480、310000、110000人,[5]會昌縣215406人,[6]這四個縣共有95萬多人。但應該注意的是,蘇維埃革命開始後,這裏的人員變化很大,1932年5月的統計,寧都為204651人,瑞金、會昌均為24萬余人,[7]寧都、瑞金均大幅減少,會昌有所增加。紅軍長征後的統計分別為161240、200000、68000、154404人,[8]僅相當於革命前的50%、64.51%、61.82%、71.7%。以長征後總人數除蘇維埃革命前總人數,三縣長征後總人數只相當於革命前的60.9%。這些傷亡有些是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產生的,第五次反“圍剿”前如以80%計,上述四縣人數為76萬余人。1930年代石城全縣人口13.6萬余人。[9]於都境內並存著兩個縣,勝利縣人口15.33余萬,於都縣人口19.1余萬。[10]贛縣蘇區人口近20萬。萬泰8萬人。這幾縣相加也為76萬。再加上信豐(1932年底的報告蘇區人口為31300多人[11])、永豐(蘇區、半蘇區人口110200余人[12])、安遠(1928年安遠縣共有人口175720人,1935年安遠人口116062人[13])、宜黃、尋烏、南豐、黎川等部分蘇維埃化的縣份,將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前後江西蘇區人口定位於200萬人以上應屬適中。

在江西蘇區空前擴大同時,1932年由於十九路軍入閩,紅軍在福建采取收縮戰略,閩西蘇區面積有所縮小。1933年6月,紅軍組成東征軍入閩,改變十九路軍入閩以來紅軍在閩西的防禦和被壓縮趨勢,蘇區面積又有擴大。閩西蘇區基本區域為長汀、連城、永定、建寧、泰寧、寧化、上杭、武平等數縣。迄未發現蘇維埃時期詳細的人口統計資料。根據1940年的統計,閩西數縣人口是:長汀195000人,連城104999人,寧化121488人,武平152471人,上杭193837人,龍巖136930人,清流56143人,永定166714人,明溪34942人,建寧56856人,泰寧47737人,這些縣人口總計1267097人。[14]據1947年的統計,閩西數縣人口是:長汀198200人,上杭196188人,永定171486人,龍巖141632人,武平141125人。[15]兩個數據比較,相同的縣份人口僅有緩慢增長,1940年代初的數據雖可能比之蘇維埃時期略高,但還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上述縣份除長汀、上杭等外,轄境不完全屬於蘇區範圍,另有部分蘇區地域不在上述縣份。出入相抵,閩西蘇區總人口當在百萬左右。閩西蘇區的人口數據,還可從區域面積人口數加以推算。閩西地廣人稀,1926年人口密度為82人/平方公裏,1935年下降到56人/平方公裏。[16]當然在第五次反“圍剿”開始時,這個數據應該會高一些,以此和閩西蘇區萬余平方公裏的實際面積相乘,得數也在百萬左右。江西、福建兩蘇區人口總計僅過300萬之數。[17]

有限的總人口背後,還有不能不正視的人口比例的失調。蘇區建立後,經過連年“圍剿”與反“圍剿”的征戰,青壯年資源損失巨大。當時有材料顯示,經過累年的輸送軍隊,1933年初中央蘇區樂觀的估計“尚有七十萬壯丁”。[18]為準備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又大舉增兵,1933年5月,江西擴大紅軍26520人,興國一縣即達5638人。5月至7月,總計擴大紅軍約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