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財政緊張下的民眾負擔

資源匱乏給經濟建設帶來巨大難題同時,更造成財政嚴重緊張。蘇維埃初期,在蘇區內乃至赤白邊境地區打土豪,既是紅軍的政治任務,也為中共解決財政問題提供了便捷渠道,紅軍常有“籌款部隊專門負籌款責任”。[152]經由此,中央蘇區財政狀況一度相當不錯,甚至可以給上海的中共中央提供財政支持。1931年2月,共產國際遠東局的報告談到中共情況時說:“工作將會進行得更快些,因為現在有錢。中央從毛澤東那裏得到了價值約10萬墨西哥元的黃金,從賀龍那裏得到了1.5萬墨西哥元的黃金。”[153]1932年1月,贛東北蘇區在自身財政已遇到困難時,仍響應中共中央“各蘇區要將籌款幫助中央作為目前戰鬥任務之一”的指示,先後給中共中央送去純金條350兩。[154]不過,這種非常態的收入畢竟不具可持續性,雖然打土豪一直是蘇區收入中的重要部分,1934年江西省蘇維埃還報告:“今年一月份以來,四十天內,全中央區籌款二十五萬元。”[155]但由於國民黨軍的封鎖和壓迫,打土豪越來越困難,其在蘇區財政中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在紅軍壯大時期,攻打財富集中的城市是蘇區緩解財政困難的重要手段。1932年5月,周恩來等在解釋攻打漳州的行動時談道:

由於缺乏資金,我們又決定擴大北部的蘇區。但資金還是不夠。我們又改變了先前的決定,決定派一個軍團去福建,以解決資金問題。

在朋外的第3軍團始終未能解決資金問題,因此……開始向漳州進攻。在漳州募集資金後,我軍準備回過頭來進攻廣東來犯福建和江西之敵。[156]

李德在1933年初的報告中則提到紅軍攻打城市,“直到商品和錢款被運出”。他解釋道:“中央軍團甚至得到中央蘇維埃政府的專門指示,進行這種實際上的遊擊行動。面對我們蘇區經濟基礎的局限和敵人的嚴密封鎖,這常常是獲取以後進行戰爭所需物資的唯一出路。”[157]然而,隨著國民黨軍戰線緊密,實力厚增,這一方法到蘇區時代後期事實上不再可行。

通過打擊對立面以得到財政支持做法難以為繼後,為保持政權的順利運轉,財政對民眾的依賴不得不日漸增強。1932年,可以獲得較為確切資料的幾個蘇區縣的征稅狀況是:永豐9個區102711人規定的土地稅為46396元,[158]人均0.452元。於都全縣土地稅額為人均77000多元,[159]該縣當時人口約數19.1萬,人均0.403元。勝利縣人口15.33余萬,勝利縣土地稅到當年12月已收款42416元,未收款11233元,另收稅谷1300多擔,[160]以每擔谷5元計,谷價6500元,總計該縣稅額為60149元,人均0.392元。會昌1932年12月收到當年土地稅57691元,占十分之六強。[161]以此計算當年該縣土地稅額應為95000元左右,除以該縣215000余的人口數,人均0.442元。從這幾個有相對確切數據的縣份看,1932年蘇區土地稅額大致為人均0.4~0.45元。和蘇區之外國民政府控制區域比,單純從田賦看,蘇區征收比例並不低,不過,蘇區在土地稅之外,其他負擔較輕,1933年,建寧每月收取營業稅、煙酒屠宰稅、進出口稅共計800元,租款480元,以年計共15360元,[162]按建寧5萬人左右人口推算,人均合0.3元。兩者相加,就是蘇區人民的所有常規負擔,由於無須承擔各種各樣的地方附加和攤派,從總量上看,和國民政府區域人均1元以上的稅賦負擔比,蘇區人民負擔有較大減輕。

然而,隨著軍事緊張、資源消耗加劇,蘇區人民在資源緊缺背景下,為支持戰爭、維護蘇區不得不承受更大壓力,付出巨大犧牲。這一局面的出現不應簡單視作政策錯誤,而是客觀環境使然。1932年6月、10月和1933年7月,由於財政緊張,蘇維埃中央政府先後三次發行公債60萬、120萬、300萬元。第一期公債大都用抵交土地稅方式陸續歸還,第二、第三期則基本成為無償的貢獻。如果把1933年發行的300萬元公債平攤到蘇區約300萬人口中,人均負擔將有成倍的增加。1934年蘇區政權借谷近百萬擔,每擔以價值5元算,總值近500萬元,而此時中央蘇區人口已下降到200萬人左右,人均實際擔負兩元多,加上其他支出,蘇區民眾人均負擔已超過3元。

另外,蘇區民眾常常自發或有組織地慰勞軍隊。湘贛蘇區1933年慰勞軍隊的主要物品包括:鞋15550余雙,棉衣798件,草鞋28911雙,米1294石,各種菜品15萬多斤,豬肉4544斤。[163]寧都1932年7~9月慰勞紅軍物品包括各種鞋11081雙,豬肉183斤,雞鴨35只,蛋82斤,魚28斤,果餅18擔,花生15擔,蔬菜40擔。其他還有水果、牙粉、牙刷、紙煙、銀洋等。[164]勝利縣1932年8月的慰勞品是:布草鞋3200雙,布套鞋920雙,頭牲143斤,雞蛋5730個,生豬5只,牙粉103包,糕餅557付,梨子四擔等。[165]這些慰勞品由於不是定期定量供應,所以難以得出一個具體的供應數據,但長年累月算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隨著戰爭日益緊張和兵員的不斷擴大,這樣的支出還呈日漸增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