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查田運動:理念、策略與現實

中共領導的蘇維埃革命,以土地革命為重要旗幟,因此,蘇維埃革命時期,中共在土地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具體政策也歷經變更,其基本目標均在使普通農民盡可能多地獲得土地,以實踐中共抑制剝削的階級革命理念,鞏固中共在農村中的群眾基礎。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展開前夕,秉持著這一思路,中共再次在蘇區農村展開大規模的查田運動。就文本的宣示看,查田運動旨在於革命戰爭緊張的形勢下,在蘇區內徹底清查地主、富農隱瞞成分,進一步在蘇區執行“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政策,從而深化蘇區內部的階級觀念和階級鬥爭,純潔階級隊伍。同時,由於面臨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查田運動當然包含著為即將到來的反“圍剿”戰爭凝聚力量的目標,這也應該是中共中央發動這一運動的初衷之一。

1933年6月,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關於查田運動的訓令》,接著召開中央蘇區八縣區以上蘇維埃負責人查田運動大會,查田運動在中央蘇區迅速集中開展。作為一場階級革命中的階級運動,對階級關系作出判斷為其題中應有之義。查田運動以清理階級關系為發動理由,其對蘇區農村階級關系的判斷邏輯上必然是緊張和嚴重的。運動中下發的文件作出結論,指出蘇區雖然經過土地革命,仍然存在著地主富農的強大勢力,這些勢力的具體體現主要是“那些冒稱中農貧農分得土地的地主富農分子”,[195]需要在運動中加以摧毀。毛澤東也強調:“查田運動是一個劇烈的殘酷的階級鬥爭,必須發動最廣大群眾熱烈起來參加鬥爭形成群眾運動,才能保障階級路線的正確執行,才能達到消滅封建殘余勢力的目的。一切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工作方式,是查田運動最大的敵人。查田運動的群眾工作,主要是講階級,通過階級,沒收分配,及對工會貧農團的正確領導等。”[196]

作為運動名義上的領導者,毛澤東這時處境微妙。由於中共中央機關的到來,毛澤東實際已不參加重大事務的決策,他此前的工作也被新的領導層擺在放大鏡下加以檢驗。1933年初,中共中央機關剛剛到達蘇區,就強調要加緊推進查田,為此,1933年2月,蘇維埃中央政府要求:“田未分好,或分得不好的地方……要馬上發動群眾,重新分田。”[197]同時,土地部組成工作組,開始在瑞金雲集區等地開展查田試點。這樣的舉動,多多少少體現出一種不信任的態度,毛澤東對此自然心知肚明。因此6月1日毛澤東解釋開展查田運動的原因時指出,這是由於蘇區內部鬥爭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一些落後地區“遠遠落在先進區域之後”,這種地方“占了中央區差不多占百分之八十的面積,群眾在二百萬以上”。[198]強調先進和落後地區的差異,潛台詞是要表明各地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於執行的偏差。但是蘇區中央局次日發布的決議則批評道:

黨和蘇維埃政權過去對於土地問題解決的不正確路線(如“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小地主的土地不沒收”等),在許多區域中,土地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有些區域中雖然已經分配了土地,但是地主豪紳與富農常常利用各種方法(或者假裝革命混入黨蘇維埃機關,或者利用氏族的關系和影響,或者隱瞞田地,或者以物質的收買,政治的欺騙,武力的威嚇),來阻止雇農貧農的積極性的發展,以便利他們的土地占有,甚至竊取土地革命的果實。[199]

中央局絲毫不留情面,將過去的土地革命路線定性為不正確的路線,這樣的批評不可不謂嚴厲,在初來乍到的中共領導人看來,此前蘇區執行的土地政策是所謂“富農路線”,這也成為他們不點名批評毛澤東的重要理由。然而,在1929年共產國際指責中共六大對富農讓步後,各蘇區基本都執行“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政策,中央蘇區也不例外,在這樣的原則問題上,當年中共的政治生態下很難會有別的選擇。毛澤東之所以遭受批評,關鍵不在於他對富農的態度,而是源於其對蘇區環境下土地革命極有可能觸及中農利益的擔憂。在查田運動的動員報告中,他明確提道:

聯合中農,是土地革命中最中心的策略,中農的向背,關系土地革命的成敗。所以要反復向群眾說明這個策略,說明侵犯中農利益的絕對不許可的。為了聯合中農不侵犯中農利益起見,要提出“富裕中農”來說明它,要著重說明富農與中農交界地方,使富裕中農穩定起來。[200]

毛澤東如此重視中農和富農的界限,煞費苦心地在富農和中農中間提出富裕中農的概念,防止混淆中、富農,應該有他深思熟慮的想法。如前所說,中央蘇區土地占有比較分散,階級分化不甚明顯,當中共開展階級革命時,地主、富農的有限資財往往很難滿足普通農民改善生活的願望,在均平的旗幟下,生活高過平均水平的中農很容易成為平均的對象。數年的土地革命實踐證明,當打擊地主、富農時,中農是最容易被誤傷的對象,而中農作為農村最具實力的一個階層,對它的錯誤打擊常常牽一發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