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為利益分配,他們鬥爭了兩百年(第2/20頁)

奴隸主懲罰奴隸的手段很殘酷。木棍、鞭子、烙鐵、腳鐐手銬、十字架等,都是常用的刑具。家內奴隸的待遇稍好些,但他們必須唯命是從,服侍周全,否則,輕則挨打,重則被處死。

野蠻的奴隸制度給奴隸帶來無窮無盡的苦痛和災難,這激起他們的挺身反抗。奴隸反抗鬥爭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破壞工具和牲畜、消極怠工、逃亡、殺死自家的主人直至舉行起義。公元前2世紀,奴隸暴動和起義便已頻繁發生。其中,西西裏奴隸起義規模最大。

當時,羅馬的小土地所有者根本無法與大莊園競爭,紛紛破產,喪失土地,最後淪為遊民無產者階層。而羅馬法律規定擁有耕地的自由農民才有資格當兵,小農階層的日趨消失使軍隊的兵源告竭。至於貴族階層,他們是羅馬大肆擴張的直接受益者,耽於享樂,醉生夢死。

公元前137年,意大利南部的糧倉西西裏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奴隸起義,糧食價格騰貴,下層平民怨聲載道。平民的不滿與積憤醞釀著他們與貴族的鬥爭將進入一個新的回合。

奴隸們打擊的對象是奴隸制大莊園。起義軍所到之處,摧毀大莊園,殺死大莊園主,但對小莊園、小農經濟和手工業者則加以保護。所以,起義軍也得到農民的同情和支持。對於手工業者,特別是武器匠,起義軍讓他們繼續生產武器,以保證起義的需要。為了減少敵對力量,起義軍寬恕了那些早先人道地對待奴隸的人,而且不侮辱他們。

羅馬統治階級一開始就派兵鎮壓起義,但都被起義軍屢屢挫敗。直到公元前132年托洛明尼亞決戰,起義軍領袖克裏昂英勇戰死,攸努斯被俘後,羅馬才勉強將奴隸起義鎮壓。

這次西西裏奴隸起義失敗後,奴隸的狀況更加惡化,而反抗的怒火並沒有泯息。30多年後,同樣在西西裏島,又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羅馬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鎮壓。

不過,雖然在羅馬奴隸經濟發展中,奴隸反抗比較激烈,但這種奴隸制卻與當時羅馬的侵略擴張整體上是相適應的。

羅馬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而贏得大規模的掠奪戰爭,給羅馬統治者帶來了大量奴隸、財富和土地。羅馬軍每打一次勝仗,每征服一塊地方,就把數以萬計的當地俘虜賣作奴隸。這既有效處理了戰俘,彌補了羅馬軍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填補了軍費,而且還給羅馬後方的居民尤其是奴隸主、大莊園主提供了廉價的賺取利潤的工具。對羅馬有錢人來說,他們不一定願意親自參與戰爭,但因為戰爭能給其帶來售價極低的奴隸,他們也獲利了,因而對戰爭往往持積極態度,在繳納賦稅以及軍費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性。這就是羅馬軍多次慘敗卻能迅速恢復起來的重要原因。

除了使用大量廉價奴隸外,擁有大量土地,是他們獲得財富的另一個重要基礎。擔任軍官、總督的羅馬貴族富豪們,在征服過程中又倚仗權勢攫奪巨額錢財和成片土地。他們不但侵吞國家公地,還不擇手段地霸占鄰近自由農民的土地。這大量的土地、資金和奴隸勞動力,為羅馬奴隸主貴族進行大土地經營提供了條件。至於那些沒親自參與戰爭的有錢人,也可以通過購買增加土地擁有量,尤其是戰爭結束後,他們往往能低價買到很多土地——一些無法親自經營的軍人往往會賣掉作為戰利品分到的土地。於是,公元前3世紀,大莊園在意大利半島和西西裏島出現,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大莊園還擴展到北非、高盧和西班牙等行省。

大莊園的規模不盡相等,大者擁有幾千尤格(羅馬時的面積單位,1尤格約合 1/4公頃)土地,小者也擁有一二百尤格土地,使用奴隸少則十幾人,多則上千人。各莊園經營項目也各有側重,有的以種葡萄為主,有的種菜或種橄欖,也有的以畜牧業為主,生產谷物的莊園一般較大,多數集中在西西裏、北非一帶。大莊園的生產品除滿足奴隸主自身消費外,大都作為商品出售。而這對本身具有商業細胞的羅馬人來說,又是一種創造財富的途徑。

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人建議,莊園地點應選擇靠近城市或交通便利之處,還要求善於經營的主人“要少買而多賣”。為了保證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隸的剩余勞動,奴隸主貴族精心研究了莊園的勞動組織和管理問題。他們主張,100尤格的葡萄園裏應有14個奴隸勞動力,240個尤格的橄欖園需有11個奴隸勞動力,牧場上每80至100頭羊或50頭牛安排1名牧奴,每個奴隸都擔負了很大的勞動量。奴隸一年到頭除了年底年初能有兩天休假以外,必須拼命幹活,沒有絲毫閑暇,即使在下雨天或宗教節日裏,也不能閑著。這種超乎尋常的剩余價值榨取,讓羅馬大莊園主、奴隸主盡可能多地擁有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