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對內憂外患,錯誤的改革讓羅馬走向分裂(第2/15頁)

塞維魯的兒子卡拉卡拉繼續執行其政策。由於增加軍餉而擴大了國庫開支,卡拉卡拉下令開征各種額外賦稅。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頒布《卡拉卡拉敕令》:羅馬公民權被授予幾乎全體帝國自由居民,只有被稱為de-diticii者除外。這聽起來是個好消息,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在此敕令頒布之前,羅馬公民權已相當普及,而且早已喪失其原有的特殊意義——按照公民資格分到羅馬對外擴張獲得的利益——因此已對大家沒任何吸引力。不僅如此,在塞維魯時代,通過刑事懲治制度的新規定,自由民被區分為“可敬的人物”和“小人物”兩類。前者包括元老、騎士、市元老(城市議會的議員)、退伍軍人(後來也包括現役士兵),除此以外的人都屬於後一類。對“小人物”可能給予的法律懲罰(拷打、流放到礦山去服勞役、喂野獸等),是以前享有羅馬公民權的人都可以獲得寬免的,而按新規定就只有“可敬的人物”才有特權獲得寬免。因此,授予人以羅馬公民權,既沒有經濟利益也沒有政治權益,此舉無非是為了多收稅和擴大兵源。事實上,此時羅馬公民士兵除了蠻族士兵外,主要就是來自伊呂裏庫姆、色雷斯、伊蘇裏亞等地的羅馬公民。

塞維魯和卡拉卡拉父子的政策需要大量錢財來維持,因而難以長久。

到公元222年,亞歷山大·塞維魯當皇帝後,他一改前任皇帝的策略,開始在“士兵派”和元老院之間動搖不定,最終傾向元老院。亞歷山大·塞維魯從元老貴族中任命執政的高級官員,並使其作為皇帝的代表主持元老院會議。元老院在參與全部國務活動的顧問會議中也起了較大作用——它的代表被邀請參加由16人組成的這個特別會議。

在這個時期,主人對隸農生產工具的所有權被合法化,並允許20歲以上的自由民賣身為奴,恢復債務奴隸制。這違反羅馬法律的傳統準則,但符合元老院貴族的願望。

在康茂德當皇帝奢侈浪費之後,羅馬的財政就已處於困難狀態,塞維魯王朝諸帝的對內對外政策又需要巨大資金。羅馬的賦稅比以前更為繁重,政府強令自治城市的議員負責征稅,但是,財政匱乏現象並未緩和。亞歷山大·塞維魯采用降低貨幣成色的手段來擺脫困境,導致通貨膨脹和錢幣貶值,造成金融混亂,物價上漲。接下來,政府對大小官吏的薪俸和士兵的餉給以實物支付為主。舉凡衣著、糧食、肉類、蛋類、馬、騾、車輛等的配給數量,都按等級做出規定,政府又對城市手工業者團體的生產實行管制。各個手工業公會必須負擔起把它們的制品供應給國家,並按國家要求進行產品制作的任務。

不僅如此,羅馬帝國還面臨來自薩珊波斯的威脅,和居住在萊茵河、多瑙河彼岸的諸部落的大規模侵犯。

波斯人屬雅利安人種,在公元前6~5世紀興起,建立過幅員遼闊的波斯帝國。後來,波斯帝國與希臘發生大規模戰爭,於公元前330年為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後,波斯作為一個行省受塞琉古王國統治。公元前247年,帕提亞王國興起,波斯又淪為帕提亞的屬地。為了爭奪東西方商路和小亞細亞的霸權,帕提亞與羅馬帝國進行了長期戰爭。波斯王公阿爾達希爾於公元224年起兵獨立,於公元226年滅掉帕提亞,重新建立波斯帝國,史稱薩珊波斯。

薩珊波斯取代帕提亞後,與羅馬帝國進行戰爭,繼續爭奪東西方商路和小亞細亞的霸權。羅馬軍屢次被薩珊波斯擊敗。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軍遠征波斯,但均未取得顯著戰果。後來,羅馬帝國忙於應付北方哥特人等蠻族入侵,無暇東顧薩珊波斯,而薩珊波斯也因抵禦匈奴人侵擾,無力繼續侵犯羅馬帝國。雙方才維持了約80年的和平。

在薩珊波斯剛剛興起時,羅馬帝國內部“士兵派”與“元老派”的鬥爭已尖銳化了。由於財政拮據,亞歷山大·塞維魯宣布降低士兵的餉給。本來就對亞歷山大·塞維魯不滿的近衛軍趁機發動兵變,直接砍死了他。公元235年,策動士兵嘩變的馬克西米努斯在士兵擁戴下登上帝位,再次使羅馬的政策向軍隊傾斜。

由於馬克西米努斯的政策帶有鮮明的反元老性質,羅馬的元老們心裏非常不滿。公元238年,“元老派”在非洲組織反馬克西米努斯暴動,擁立非洲總督戈爾迪亞努斯為皇帝。戈爾迪亞努斯很快戰敗被殺,元老院又在軍隊中進行陰謀鼓動。最終,馬克西米努斯在士兵嘩變中喪生。羅馬元老院宣布戈爾迪亞努斯13歲的孫子戈爾迪亞努斯三世為皇帝。 

這時,非洲地區的富豪武裝也打敗了馬克西米努斯的支持者。這些支持者的軍團被解散,退伍士兵的土地也被剝奪。“元老派”再次取得暫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