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對內憂外患,錯誤的改革讓羅馬走向分裂(第3/15頁)

然而,戈爾迪亞努斯三世的母親的宦官們掌握了權力。結果,宦官弄權,羅馬帝國秩序十分混亂。公元244年,近衛軍長官、阿拉伯人菲利浦殺死戈爾迪亞努斯三世,被士兵擁立為皇帝。

不過,此時羅馬帝國的皇帝並不好當:蠻族對多瑙河邊界構成嚴重威脅,總數達3萬人的哥特隊伍渡過了多瑙河。駐在麥西亞的羅馬軍不僅向哥特人開放了邊界,而且同他們一起蹂躪羅馬的土地。

不僅如此,那些羅馬軍公開宣布拒絕菲利浦而另立皇帝。菲利浦委派元老戴基烏斯率軍前往討逆。但是,叛逆者卻宣布擁立戴基烏斯為皇帝。於是乎公元249年,戴基烏斯掉頭進軍羅馬城,把菲利浦殺掉了。

此時,羅馬帝國邊界危機進入新階段。萊茵河和多瑙河的蠻族加緊集結,準備發動新的進攻。高盧和羅馬城又爆發了有下層人民參加的起義。特別危險的是哥特人更大規模地再次渡過多瑙河,直抵色雷斯。在抵抗哥特人的戰爭中,戴基烏斯陣亡,其副將伽路斯在前線繼任羅馬帝國皇帝。

伽路斯既沒有突出的軍事才幹,又沒有雄才大略。公元252年,伽路斯與哥特人簽訂了屈辱的和約,承認哥特人已取得的擄掠果實,並規定羅馬政府每年付給哥特人一大筆款項和金銀,以作為哥特人不再入侵羅馬邊境的補償。

然而,這並不能約束哥特人的行動。在哥特人於兩年後入侵伊利裏亞時,伽路斯不知所措。當地軍事長官埃米利亞努斯組織防衛,最後把哥特人打敗了。埃米利亞努斯把原來準備貢納給哥特人的金錢分給士兵作為獎賞,並受士兵擁立為皇帝。他未經任何抵抗就進軍到羅馬城附近。

公元253年5月,伽路斯在保衛皇位的戰爭中戰死。不過,埃米利亞努斯當皇帝卻未滿4個月——同年9月,高盧和日耳曼行省軍隊的統帥瓦列裏亞努斯率軍到意大利,並在埃米利亞努斯為士兵所殺後繼任為皇帝。

然而瓦列裏亞努斯的下場也並不好。

親“元老派”的瓦列裏亞努斯作為新任皇帝居然認為,國內普遍的不安寧以及蠻族對邊境進攻的加強,竟是因為羅馬帝國太大了,皇帝一個人管不過來,只要實行分治,多一個皇帝,就可以加強管理,有足夠精力去鎮壓叛亂和抗擊侵略。於是,他決定分權統治,任命親兒子伽利埃努斯為共治者,授予奧古斯都的權力,讓其留駐羅馬城,自己到東方去應付那裏的緊張局勢。這開了羅馬帝國兩個皇帝共治的先河,也為後來分裂為東西羅馬埋下了禍根。

公元260年,瓦列裏亞努斯在對薩珊波斯的戰爭中遭到慘敗,被虜並成為奴隸。伽利埃努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執政者。他又一次修正了曾由他父親執行的親“元老派”政策,元老貴族被禁止擔任軍職,也不能被委任為駐有軍團的行省總督。反之,士兵們卻有升任高級軍事職位的前途。他又在軍事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大量利用蠻族騎兵為自己服務。這就使軍隊蠻族化進程加速——這時不僅下層士兵,就連上層軍官,也有不少是由蠻族人充任。

伽利埃努斯的政策引起了元老貴族的憎恨。各行省都發生了由大地主策動的軍事嘩變。有些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來代替伽利埃努斯;有些人則打算脫離羅馬帝國而獨立,使行省變成另一個國家。於是,羅馬帝國各地紛紛出現“皇帝”,一下子出現了30個。這些“皇帝”多半在位不久就失敗,因為各行省的貴族在面臨奴隸、隸農起義和蠻族入侵威脅的形勢下,懾於內憂外患,尚無決心脫離羅馬帝國。但是,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毫不猶豫地脫離了。

羅馬皇帝偏向和討好士兵,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安全。事實上不僅起不到加強統治的作用,還導致皇權下降,士兵們隨心所欲地幹涉皇權、廢立皇帝。此外,這種士兵得勢的社會勢必導致其他階層的反對,除了羅馬元老院貴族外,受壓迫最重的奴隸、隸農和城市貧民階層,還在公元263年至264年舉行了西西裏起義。

起義好不容易才被鎮壓下去,高盧又發生了士兵嘩變和奴隸、隸農起義。他們這次的反羅馬運動被稱為巴高達運動。巴高達運動如同巨浪一樣,席卷了高盧大部分地區,到處奪取大莊園,殺死富豪,攻占城市。

面對這種局面,受到皇帝優待的士兵應奮力作戰,努力鎮壓起義,才符合常理。但是,這些士兵在越來越多的農民起義面前沒有絲毫戰鬥力,有些還毫不猶豫地投向起義者,一起反對羅馬皇帝伽利埃努斯。而更讓伽利埃努斯傷心失望的是,一些軍官不僅不考慮鎮壓起義的事,反而形成陰謀推翻他的組織。這個組織的領導者就是伊利裏亞騎兵長官克勞狄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