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對內憂外患,錯誤的改革讓羅馬走向分裂(第4/15頁)

公元268年3月,羅馬皇帝伽利埃努斯被殺,克勞狄烏斯繼位當皇帝,稱克勞狄烏斯二世。克勞狄烏斯及其後的三位繼任者都是伊利裏亞人。他們都出身卑微,只是倚靠勇武而在軍隊裏晉升起來的。他們執行了不同於伽利埃努斯的政策,故通常稱為“伊利裏亞諸帝”。

在巨大危機面前,為了扭轉局勢,“伊利裏亞諸帝”都試圖有步驟地鞏固和加強君主政權,無情地鎮壓人民群眾運動,尊重和討好土地貴族,以及保衛帝國邊界。而要實現這些,羅馬帝國首先就要打擊逐漸向其滲透的蠻族人,以對外戰爭來轉移視線,緩和內部矛盾,而首當其沖的是哥特人。

公元269年,哥特人大舉入侵巴爾幹和愛琴海。他們帶著家庭成員南下,已經不同於以往的劫掠,具有明顯移民性質。哥特人一旦站穩腳跟,將會給羅馬帝國的統治和安穩帶來巨大挑戰。

克勞狄烏斯二世指揮羅馬軍打敗了入侵的哥特人。但是,在處理俘虜時,克勞狄烏斯二世做了影響羅馬帝國此後幾百年命運的決定——他下令從哥特人俘虜中挑選大批身強力壯的參加羅馬軍,將其他編成軍事移民、奴隸或者隸農。這樣,入侵的哥特人一部分成為羅馬帝國“最受寵的”,一部分成為“最受欺壓的”。而羅馬人長期富裕奢靡的生活,最終導致帝國的安全保衛重任落到軍中的哥特人身上。而處於被統治階級的哥特人承受不了壓力,也難免會走上反抗道路。一旦這兩股哥特人結合起來,或者遇到外來壓力,那麽羅馬帝國遇到更大危機也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270年,克勞狄烏斯二世病死,騎兵長官奧列利亞努斯繼任皇帝。

奧列利亞努斯比克勞狄烏斯二世更加廣泛地利用蠻族力量來進行反對蠻族入侵的鬥爭。羅馬帝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打退了一些入侵的蠻族,但同時羅馬軍蠻族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羅馬軍中的蠻族雇傭軍人數已達40萬人。蠻族人加入羅馬軍,取得在羅馬帝國生活的資格,初期也確實賣力。在公元272年,羅馬帝國重新合並割據的帕爾米拉帝國;公元273年,又重新合並割據西部的高盧帝國——羅馬帝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又重新得到統一。

不過,由於此期間的羅馬皇帝都特別優待士兵,士兵事實上成了特殊階層。羅馬皇帝奧列利亞努斯,卻出乎意料地死在士兵之手。

公元275年4月,奧列利亞努斯整軍出發,準備遠征薩珊波斯。當軍隊駐留在色雷斯時,奧列利亞努斯身邊的秘書官艾洛斯受到口頭上的嚴厲訓責。艾洛斯恐懼之後還有更進一步的懲罰,擔心有生命危險,便偽造了一封奧列利亞努斯的文書,上頭開列了皇帝即將下令處決的多位軍官的名字——艾洛斯自己的名字也在列。

艾洛斯將這封命令書送給軍官們看,使那些包括皇帝貼身侍衛在內的軍官惶恐不已,決定鋌而走險。在艾洛斯引導下,幾位軍官潛入皇帝寢室殺死了奧列利亞努斯。事發不久,奧列利亞努斯身邊的軍官們就得知了真相。艾洛斯被處以分屍極刑,執行暗殺的軍官自殺。

由於奧列利亞努斯沒有子嗣,軍隊在懊悔之余,將推舉皇帝的權力交給羅馬元老院。羅馬元老院當然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士兵派”;而那些發動政變的人以軍人為主,他們也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元老派”。雙方爭執不休。於是,羅馬帝國8個月沒有皇帝,處在“帝位虛懸”時期。

國不可無主,最終他們采取妥協方式,通過投票推選馬爾庫斯·塔西陀為新皇帝。馬爾庫斯·塔西陀是羅馬歷史家塔西陀的後裔,並不是“士兵派”。因為“士兵派”不滿意,7個月後,他在小亞細亞被士兵殺死了。公元276年,敘利亞軍團統帥、潘諾尼亞人普洛布斯當上了皇帝。

普洛布斯也是軍人出身,因而他毫不猶豫地繼續執行奧列利亞努斯的政策。不過,他也看到了元老院貴族的力量,吸取了前兩次政變的經驗教訓,對元老院表現出很大靈活性。在表面上稍稍容許元老院參加行政管理,同時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鎮壓起義和對蠻族進行鬥爭上——這正是羅馬元老院貴族最渴望新皇帝優先去做的事。畢竟羅馬帝國的內部起義,利益受損最大的不是軍隊,而是羅馬元老院所代表的那些大莊園主。

普洛布斯的政策找到了“士兵派”和“元老派”的共贏之處,因而雙方很快達成和解,使得羅馬政局迅速穩定下來。普洛布斯也因此獲得了復興羅馬帝國的機會——將羅馬軍的任務重點放在打擊蠻族入侵上,同時也兼顧鎮壓內部起義。

對於普洛布斯的決定,“士兵派”積極支持,而且執行起來也非常賣力。很快,羅馬軍渡過萊茵河,重新占領萊茵河和多瑙河上遊之間的地區。沿多瑙河一帶的勃艮第人和汪達爾人被打敗,以軍事移民方式移居到羅馬領土上來。羅馬軍的力量進一步加強,當然蠻族化也進一步加深。與此同時,發生在埃及南部的起義也被羅馬軍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