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國復興夢,東羅馬悲乎,幸哉(第2/33頁)

當時,以盧阿為首的匈奴人是懸在東羅馬頭上的一把劍,隨時都可能發動戰爭。東羅馬想利用匈奴人對抗匈奴人,就答應與他們簽訂和約,並繳納保護費。因為不答應,東羅馬就面臨進攻,而盧阿不僅不會來救助,還可能趁火打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認為此舉是一箭雙雕,但沒想到一下子激怒了盧阿:東羅馬與不服盧阿的匈奴部落簽訂和約,簡直就是與匈奴內部的反叛分子裏應外合,共同對付自己。公元432年,盧阿要求東羅馬宣布與那些匈奴部落簽訂的和約無效。

狄奧多西二世害怕盧阿發動戰爭,連忙派人前往交涉。不過,當東羅馬使者抵達匈奴邊境時,卻得知盧阿已死,匈奴已經由布雷達和阿提拉共同執政。

公元435年,布雷達和阿提拉在馬蓋斯附近的草原上與東羅馬使者談判。他們根本就不給東羅馬使者余地,直接宣布條約內容,逼迫對方簽字。和約內容讓東羅馬偷雞不成蝕把米:

1.凡是盧阿要求引渡的匈奴叛國者,東羅馬須立即將他們抓捕,遣送回國,尤其是避居在君士坦丁堡的兩位匈奴部落王子必須要用釘子釘死;

2.廢除一切與其他匈奴部落訂立的條約,承認只有布雷達和阿提拉才有訂立條約的權力;

3.每年交付給匈奴人的保護費進行合理上調:由於以前匈奴只有一位國王,而現在有兩位,保護費得上漲100%;

4.東羅馬在多瑙河岸開設市場,向匈奴供給物資;

5.在匈奴的東羅馬俘虜如果逃跑的話,每跑一個,就向東羅馬罰款8枚金幣。

面對氣勢洶洶的匈奴人,東羅馬使者根本不敢反駁,全盤接受了。阿提拉為了讓東羅馬自覺遵守條約,不敢陽奉陰違,特意邀請兩位使者參觀匈奴人進攻西徐亞與日耳曼部落的屠殺表演,對東羅馬進行暴力威懾。

沒有做好翻臉的準備,也沒有對抗匈奴人報復的實力,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想玩“以夷制夷”戰略,不僅顏面丟盡,還給東羅馬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和約簽訂後,布雷達和阿提拉專注於征服匈奴內部不服的部落,進一步整合匈奴人的勢力。公元444年,布雷達死去,阿提拉成為匈奴唯一的國王,也征服了在歐洲的所有匈奴部落。而此期間,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苟延殘喘,並沒實施什麽振興措施,每年老老實實地如約繳納保護費。

阿提拉堅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君主,曾傲慢地對東羅馬人說:“在羅馬的廣大疆土中,任何安全或難以攻克的堡壘和城市都不存在。假如喜歡的話,我們都可以將它從地面上抹平。”東羅馬人聽到此話,只有磕頭恭維的份兒。阿提拉心滿意足,見從東羅馬那裏撈不到什麽大油水了,就將戰爭目標轉向薩珊波斯。

薩珊波斯正處在上升時期,與匈奴人死磕。匈奴人與波斯人一番惡戰後,因為無法取勝而不得不退兵。阿提拉從來不願做賠本買賣,決定在東羅馬身上彌補與薩珊波斯作戰的損失。強權就是如此不講理,東羅馬即使小心翼翼也躲不過飛天橫禍。

阿提拉率匈奴軍一舉攻克多瑙河附近的君士坦提亞堡,趕走或殺死了在那裏做生意的東羅馬商人。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不敢宣戰,而是派人去問阿提拉為何攻占君士坦提亞堡。阿提拉說,馬爾格斯的主教進入匈奴國褻瀆了匈奴的皇家墓地,並偷竊了國王的財寶。同時要求東羅馬必須立刻逮捕主教及其同黨,並退賠贓物。

匈奴人無故破壞和約,發動戰爭,還反咬一口,威脅勒索。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忍無可忍,回絕了阿提拉的要求。阿提拉於是命匈奴人在附近大肆搶掠。

面對東羅馬的災難,馬爾格斯的主教親自派人同阿提拉談判,並提出解決方案——市民開城門投降,主教本人逃跑。匈奴人的目的是搶掠財物,阿提拉見馬爾格斯的主教願意主動獻城,這既便於搶劫,又能迅速突破東羅馬的邊境防線,就同意了。

匈奴人搶掠了馬爾格斯,並兩次大規模入侵,贏得了三次大會戰,占領了東羅馬70座城市。匈奴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溫泉關,威脅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

內心畏懼匈奴人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被迫迎戰,但屢戰屢敗。為了自保,狄奧多西二世動員君士坦丁堡所有勞力,在60天內修好首都的城墻。但是,無論城墻多麽高大,君士坦丁堡的軍民面對氣勢洶洶的匈奴人卻沒有絲毫的鬥志,投降論調到處蔓延。雖然狄奧多西二世信誓旦旦地表示頭可斷、血可流,誓與匈奴對抗到底,但君士坦丁堡的軍民龜縮在城裏不願出戰,眼睜睜地看城外的軍隊被匈奴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