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國復興夢,東羅馬悲乎,幸哉(第4/33頁)

直到公元453年,東羅馬、西羅馬以及歐洲其他蠻族部落迎來了光明:“上帝之鞭”阿提拉在新婚之夜暴死。隨後,阿提拉兒子們彼此不服,發生了內訌。公元455年,阿提拉的親信、格皮達王阿爾達裏克帶頭造反,聯合蠻族部落在諾都河畔圍攻匈奴。阿提拉大兒子埃拉克被殺。阿提拉的王廷成為阿爾達裏克的戰利品,其余各蠻族部落也紛紛瓜分阿提拉的遺產。

強大的匈奴不復存在,東羅馬人不用再像奴隸般苟延殘喘了。不僅如此,東羅馬人的信心得到了空前提高。公元468年,阿提拉另一個兒子鄧吉西齊率領匈奴軍渡過多瑙河,進攻東羅馬。東羅馬一改以往望風而降的狀態,不僅不願受匈奴人宰割,並且決定通過一場戰爭來雪恥。東羅馬人同仇敵愾,大敗匈奴人。鄧吉西齊命喪疆場,他的頭被懸掛在競技場上,讓君士坦丁堡的人泄憤。

此後,雖然有幾支匈奴軍進攻過東羅馬,但東羅馬都給予積極抵抗,最終將其打敗。直到匈奴被來自亞洲的阿瓦爾部落所征服,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東羅馬再也沒在匈奴人面前讓一點兒步。這些小勝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不值一提,卻激發了東羅馬人的復興希望。此後,東羅馬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復興計劃。

2. 查士丁尼一世的偉大夢想

匈奴滅亡了,東羅馬雖然免於亡國,劫後余生,迎來了復興的機會,但並不是沒有外患——不得不應對各蠻族侵擾。因此,東羅馬一邊治療匈奴蹂躪帶來的傷,一邊防禦周邊蠻族部落的入侵,同時注意緩和與東部強鄰薩珊波斯的關系,避免雙方爆發大規模戰爭。

匈奴危險消除十幾年後,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西羅馬的滅亡,有東羅馬皇帝的“功勞”,因而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唯一的繼承者,以恢復舊羅馬帝國為己任,以收復西羅馬故地為己任。東羅馬數任皇帝都有類似想法,查士丁尼一世是最明顯的,甚至是近乎瘋狂的。

查士丁尼一世復辟舊羅馬帝國的政治理想又帶有宗教狂熱的色彩,極富進攻性。西羅馬故地被日耳曼蠻族瓜分,那些蠻族國家統治者都信奉基督教阿裏烏斯派。該教派主張基督是上帝創造的人而不是神,因而不能與上帝同日而語,同時反對教會占有過多財富,尤其是地產。東羅馬也是舊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是羅馬正統教會在東方的中心。阿裏烏斯派與羅馬正統教會的教義之爭,被認為是蠻族國家與羅馬權威分庭抗禮。正在復興之中的東羅馬帝國顯然不能接受。

自4世紀以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羅馬皇帝被認為是基督教正統的保護者,羅馬帝國和基督教世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查士丁尼一世是強硬的正統教徒,也是東方基督教正統的保護者和最高主教。他立志蕩平蠻族國家,收復西羅馬故地,重建政治宗教雙重統一的羅馬帝國。

為了實現這個宏願,查士丁尼一世的一切經濟政策和宗教政策,都以收復西羅馬故地為中心。查士丁尼一世及其前任皇帝一改此前奢靡的生活,厲行節約,為收復西羅馬故地而積累財富,充裕國庫。

為了保障收復西羅馬失地時有足夠的軍費,查士丁尼一世不惜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橫征暴斂。當時,主管財政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卡帕多西亞·約翰,既不懼怕上帝又不顧惜世人,對百姓家中每只瓶罐都不放過。

此外,為了增加收入,查士丁尼一世實行專賣制度,國家掌握獲利豐厚的絲綢專賣權,還增收一種附加的土地稅,一年得金幣達3000磅之巨。

查士丁尼一世在財政稅收上采用竭澤而漁的辦法,主要是為了保證他放手進行西部戰爭的後勤需要。這一目的也決定了他同教會的關系。

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政策有很大靈活性。他主張“皇帝教皇合一論”,認為國家的統治者既是皇帝又是教皇,同時握有最高的世俗權力和最高的神權。他積極維護教會的權益,打擊異教徒,於公元529年封閉了新柏拉圖學派設在雅典的“學園”。他雖給予教會許多支持和特權,但自認為擁有並實際行使著幹預教會事務的權力,視教會為國家的仆人、政治的工具。而西部的羅馬教皇主張教權與皇權分開,甚至認為教權應該高於皇權。這是與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觀念相違背的。不過,查士丁尼一世采取了實用主義態度,極力交好(實為控制)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以便在“收復”西羅馬故地時取得那裏教會的支持。

公元528年,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帝國法典,編寫出《民法大全》,字裏行間充斥著對昔日羅馬帝國光景的追念和贊頌,它明確肯定皇帝的專制權力:皇帝是唯一的立法者、唯一有權解釋法律者,皇帝“至高無上,至聖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