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河崩裂

慘重的失敗:東征高麗

東征高麗的戰車還沒有開上戰場,隋帝國的後院就起火了。

烽火首先在山東點燃。自從戰爭動員令下達,山東就成了主要的戰備後勤基地。從大業六年開始,楊廣就命當地百姓飼養戰馬,以供軍用,同時征調大批民夫運送糧食前往遼東前線。由於運輸量大,路途遙遠,車輛和牛馬大量損毀死亡。

與此同時,頻繁的徭役擠占了耕種時令,導致山東、河北等地大量農田拋荒,糧食價格飆漲,一鬥米賣到了數百錢,而各級官吏依然橫征暴斂。加之黃河泛濫、洪澇成災,致使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生存底線被徹底突破。

如何在暴政中生存下去?

瀕臨絕境的山東百姓每天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大業七年冬天,山東鄒平人王薄終於在饑寒交迫中徹悟了一條真理——在暴政中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起來反抗這個暴政!

於是,王薄率先在長白山(鄒平縣南)拉起了反旗。

為了把自己徹悟的真理向廣大父老鄉親傳播,王薄自稱“知世郎”,並精心創作了一首政治宣傳歌曲——《無向遼東浪死歌》。

歌中唱道: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首通俗易懂、振奮人心的歌曲一經問世,立即成為當年齊魯大地最火爆的流行曲目。四面八方的貧困百姓哼著這支讓人熱血澎湃的歌,像潮水一樣湧向了長白山。從此,王薄帶領部眾在齊郡(今山東濟南市)、濟北郡(今山東茌平縣西南)一帶縱橫出沒,攻擊官軍,劫掠府庫,穿金戴銀,吃香喝辣,日子過得無比滋潤。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看著這一切,山東各地豪傑無不怦然心動。於是,多股反叛勢力在一夜之間遍地開花:“阿舅賊”(劉霸道)崛起於平原郡(今山東陵縣),孫安祖聚眾於高雞泊(今河北故城縣西),張金稱聚眾於河曲(今河北臨西縣),高士達揭竿於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他們嘯聚山林,攻擊城邑,讓各地官府疲於應付,焦頭爛額。

在大業七年大大小小的變民首領中,有一個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後來卻成了這撥人裏聲望最高、勢力最強的義軍領袖。他雄踞河北,自稱“夏王”,直至唐朝建立後仍然割據一方,是武德初年李世民東征路上最強大的對手。

這個人就是竇建德。

竇建德,河北漳南(今河北故城縣東)人,與孫安祖同鄉,自小勇武過人,在鄉裏有俠義之名。大業七年,朝廷招募東征士兵,竇建德因其驍勇之名被任命為二百人長,同鄉的孫安祖也在征召之列。可孫安祖因家中遭遇洪災,妻兒皆餓死,對官府恨之入骨,堅決不肯應征。當地縣令大怒,將其逮捕並施以鞭刑。孫安祖憤而刺殺縣令,逃亡至竇建德家中。

竇建德收留了他,對他說:“今主上不恤民力,欲征高麗,天下必將大亂。大丈夫若不死,當建功立業,豈能成為東躲西藏的逃犯?”隨後,竇建德幫孫安祖召集了兩百多個壯士,還協助他們到高雞泊一帶落草為寇。

盡管竇建德明知道天下很快就將大亂,可他對自己在軍隊的前程仍抱有幻想,所以他才會一邊支持孫安祖造反,一邊又舍不得扔掉“二百人長”這塊雞肋。

最後,還是當地官府幫他下了這個決心。

本來,竇建德窩藏孫安祖一事當地官府已有所察覺,加之張金稱、高士達等盜匪凡到漳南洗劫,都自動避開竇建德家所在的那條街,所以官府認定,竇建德必然與盜匪暗中勾結。不久,官府就派兵抄了竇建德的家,並將他一家老小全部捕殺。

在家破人亡的慘痛現實面前,竇建德的最後一絲幻想終於破滅。萬念俱灰的他只好脫下隋朝軍裝,帶著手下的兩百人投奔了高士達。高士達覺得自己的智謀和才略均不及竇建德,就把兵權交給了他,讓他當了二當家。隨後,竇建德屢屢擊敗前來征討的官軍,威望迅速提升。由於他善待士卒,因而人人皆願為其效死,麾下部眾很快發展到一萬多人。

就這樣,這個原本要到遼東去當炮灰的二百人長,搖身一變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草頭王。

竇建德或許從沒想到自己會有這麽一天。對於潛藏在自己身上的巨大能量,他一定也會感到震驚。而此時的竇建德更不敢想象的是——短短幾年後,他就將擁兵割據,稱霸一方,並與天下群雄一起逐鹿中原!

竇建德的成長史告訴我們:雖然時勢可以造英雄,但是要想成為英雄,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必須扔掉手中的那塊雞肋。